ad9_210*60
关键词:
中国台湾网  >   地方  >   文化交流与合作

大陆回澎探亲第一人 黄友恭忆两岸往事

2015年03月18日 08:12:54  来源:福建日报
字号:    

大陆回澎探亲第一人黄友恭忆两岸往事

  黄友恭在整理族谱帮台胞寻根。

  澎湖议长的手表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每年清明将至,黄友恭总是念起这首诗。

  如今已经78岁的黄友恭出生在澎湖。1948年,11岁的黄友恭坐船从澎湖到东山的舅舅家玩,本来打算暂住一段时间,未料没多久,东山解放,两岸隔绝,澎湖成了他回不去的故乡。上世纪80年代末,两岸恢复往来,黄友恭终于重返故土,成为大陆正式回澎湖探亲第一人。

  回想起当年回乡的情景,黄友恭记忆犹新。少时分离的兄弟姐妹早在他从香港飞台湾时就已等候在机场,等待一起坐船回澎湖。下了船,他发现除了同学发小,还有很多素不相识的澎湖乡亲也赶来码头。鞭炮从自家门前的巷口就开始放起,一路响到家门口。黄友恭曾经无数次设想重新回到母亲怀抱的情景,而真正见到白发苍苍的老母亲时,他只有扑通一声跪下,一路爬到母亲跟前,趴在母亲膝上痛哭不已。

  第二天,黄友恭就去给已经过世十余年的父亲上坟。回到家,认识的不认识的亲戚邻居挤了一屋子。不久,一个叫王乾同的人出现在家里,大家都很高兴。原来他是澎湖时任议长。听说是第一个正式从大陆回澎湖的乡亲,王乾同特意赶来看望。黄友恭还记得,王乾同从口袋里掏出一块当时在大陆还十分稀罕的手表,很郑重地放在他手上,说:“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澎湖欢迎你回家。现在两岸关系好转了,一定要常回来看看啊。”

  沉甸甸的寻亲信

  跟母亲重聚的日子转眼即逝。在澎湖待了两个月,黄友恭要启程回东山了。不过,这次回家,他的行囊里又多了样东西。两岸隔绝几十年,许多家庭离散,受亲朋好友所托,厚厚一大摞到大陆寻亲、寻根的信件跟着黄友恭回到东山。有的洋洋洒洒好几页纸,有的则只有“家在东山东又东”这样寥寥数语,信无论厚薄,它们对于黄友恭来说分量都是沉甸甸的。

  回到大陆,他就马不停蹄地奔波寻找。“没想到越找越多。”黄友恭告诉记者,不少大陆乡亲知道他的故事,也纷纷寻上门来,请求帮助寻找在台湾的亲人。

  去年,黄友恭带着从东山“茂德堂”借出的张氏族谱和他整理出来的《张命先生祖籍考》资料亲赴金门,并交到金门“名记贡糖”传承人陈金福手中。陈金福握住黄友恭的手久久不放:“我‘名记贡糖’世家在金门开枝发叶几十年,只知道祖先是东山人,但具体在哪里一直没找到,这次多亏黄先生的帮助,了却了我多年的寻根心愿。”

  几十年来,为了帮助寻亲,黄友恭不仅在漳州各地奔走,他的足迹更遍布全台各地,除了出入宗祠查找族谱,还要去各地户籍事务所调阅资料等。虽然寻亲的细节十分繁琐,但每次能够帮忙找到亲人或是对接上族谱,黄友恭都和当事人一样开心。

  兄妹10人的心愿

  去年,为了给散落在澎湖的黄氏后人编纂宗族名录《黄氏族亲考》,黄友恭又回了趟澎湖老家。黄友恭告诉记者,他的父亲黄文华1923年在开台澎湖天后宫大修时,受聘从东山岛前往澎湖负责彩绘和凿花工程,后定居澎湖。从此,东山岛的彩绘和凿花技艺在澎湖岛发枝散叶,黄文华被誉为“澎湖彩绘和凿花技艺第一人”。而兄妹10人中,只有大哥黄友谦随父入行,如今已是台湾文化部门指定的“传统彩绘技术保存者”。

  马公铜山馆(即关帝庙)是东山人自己创建的,黄友恭的父亲功不可没,现庙内的字画雕刻等都是他的遗作,也是铜山关帝庙在澎湖香火延续的历史见证。

  离开澎湖岛前,兄弟几人又一起到父母坟前祭拜。年近八旬,黄友恭心里有种莫名的紧迫感:“离乡这么久,是时候回来了。”临走,他和旅居台湾各地的兄妹们约好,一定要回家看一看。

  去年7月,黄友恭的兄弟姐妹携二、三代族人一行18人首度踏上故土东山岛,并在铜陵关帝庙前深井村祖厝“黄道周故居”举行了谒祖祭拜活动。为迎接离乡游子到来,深井村的黄氏宗亲做了精心准备。故居被打扫得干干净净,祖厝大门挂着大红的“欢迎台湾澎湖族亲回乡谒祖”横幅。

  “我一直希望有一天我们兄妹能够齐集一堂,到东山黄氏家庙上炷香,一起看看父亲绘画艺术的根。如今,终于完成了兄妹10人多年的愿望,更了却了父母生前未尽的心愿。”黄友谦说。(记者陈梦婕通讯员 朱少文 文/图)

[责任编辑:马一娜]

地方台办主任活动报道汇集

地方通讯员园地

联系我们

联系电话:010-83998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