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关键词:
中国台湾网  >   地方  >   文化交流与合作

“荆门李可梅”绘画名扬中外

2014年10月16日 13:52:46  来源:荆门日报
字号:    

  前不久,上海一家艺术品拍卖公司在春拍中一幅题款“荆门李可梅”的中国画作品,以无底价起拍,被荆门一位有实力的收藏家以数万元的价格抢拍到手。当记者问起这位收藏家为何对“荆门李可梅”的画作情有独钟时,他饶有兴致地说:“我收藏的不仅仅是李可梅画家的一幅绘画作品,还有画家对家乡那份深深眷恋的情怀。我见过许多名家的绘画作品,没有见到哪一位像李可梅画家敢于大胆用祖籍在绘画作品中写题款。李可梅画家在绘画作品中,为宣传家乡荆门作出了贡献,值得我们每个生活在荆门土地上的后辈们学习和传承。”

  记者与荆门籍旅台画家李可梅相识已15年多时间。那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记者慕名将刚出版而获得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的《中国珍稀野生动物摄影作品集》,寄给了台湾画家李可梅。不久,记者收到李可梅从台湾回赠的两幅画作,一幅为《雄鸡图》,另一幅为《富贵白头》,题款均为“荆门李可梅”。这两幅画作都是李可梅对家乡后辈寄予的美好祝福,令记者的客厅蓬荜生辉,让人感怀万千。

  荆门是旅台画家李可梅的故乡。半个多世纪前,风华正茂的李可梅旅居台湾从事绘画艺术,他笔下那一幅幅妙趣横生的丹青佳作,根基源于荆门这块人杰地灵的土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从他每幅画作的落款处所题写的“荆门李可梅”,可以看出一个漂泊异乡的画家对故乡的深深眷恋。李可梅常说:“我的血脉里流淌着故乡父辈们的血液,这一点是谁也无法改变的。我的画作也是一样,每一笔都饱含着对故乡养育之恩的思念。”

  1929年,李可梅出生在荆门县雷集乡举人湾(现掇刀区麻城镇三清村)一个书香门第家庭。他的宗派名字叫李维政,是在荆门县从事教育工作的父亲给取的。他的祖父曾在清朝时任奉天知府,他的外祖父也是清朝举人。他在家排行老五,上有四个姐姐,下有两个妹妹。所以李氏家族对他有很高的期望。

  抗日战争时期,荆门沦陷,李可梅随母亲举家逃难至老河口。在颠沛流离中,李可梅未能按部就班地上学读书,只能呆在临时的家中看一些父亲生前留下的古书字画,有时在母亲和姐姐的指导下写写画画。不久,母亲便把他送到当地的一所儿童教养院上学。随着年龄的增长,他的求知欲愈来愈强。一年后,他转到了四姐恒青任教的河南省新野县顺流乡国小插班就读。小学毕业后考入襄阳中学。

  1945年春,抗战胜利前夕,李可梅从襄阳中学转回家乡的荆门中学(今龙泉中学)。他回到久别的家乡后,更加勤奋努力地学习。他还经常利用课余时间向在学校担任美术教师的姨父周云涛请教一些绘画技法。由于李可梅虚心好学,因而在中学阶段就奠定了扎实的绘画基础。

  李可梅从荆门中学毕业后,考入了省立沙洋高中。1948年,他高中毕业后为了继续求学,跟随三姐李静和四姐恒青来到广西桂林,顺利地考入戡建干校。在那动荡的年代,他的理想很渺茫,唯一的兴趣就是绘画。1949年,他乘一叶木舟来到美丽的海南岛。不久,他随两个姐姐从海南岛辗转到了台湾。

  年仅21岁的李可梅旅居台湾后,为了生计考入了台湾警官学校。两年后,他毕业时被分配在台北市警察局工作。李可梅年轻时心中有一个梦,那就是发挥自己的一技之长,做出成绩,光宗耀祖。工作之余,他发奋读书,不断进取,又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台湾大学中文系继续攻读。随着知识的不断增长,他深感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文史典籍汗牛充栋。台大图书馆是他常去的地方,古今名家的字画成为他学习的重要内容。

  当时的台湾,条件十分艰苦,身为大学生的李可梅坚持半工半读。他常从生活费中挤出一些钱来购买宣纸,一如既往地学习自己喜爱的中国传统书画。他还将自己的书画作品拿到街上去卖,与人分享中国书画的乐趣。同时,他还用卖书画获得的微薄收入,维持日常的生活开支。正是这份辛勤劳动,使他尝到了绘画带来的幸福和快乐。

  李可梅在台大4年的学习时间里,不断进取,与中国传统诗文书画结下了不解之缘。为了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他一边在书海里寻求真谛,一边四处拜访书画名师。他在台湾先后得到了旅台中国书画名家高逸鸿、马绍文两位先生的精心指导,使他在花鸟、虫鱼、人物、山水等方面的绘画技艺,得到了长足进步,特别是对梅、兰、竹、菊四君子及苍松、荷花等,更是情有独钟,尤为擅长。

  李可梅从台大毕业后,又子承父业,开始了教书生涯。他先后在台湾万华中学和第一女中任教,担任国文与美术两门课程的教学工作。同时,他还在台北市新生南路创办了“复兴画苑”,专门传授中国传统书画艺术,成了一名职业画家。他的中国画在台湾享有盛誉,台湾大学、台北市美术馆纷纷请他担任客座国画教授。

  台湾阿里山、日月潭的美丽风光,给了李可梅绘画艺术上的启迪。他一生喜爱梅、竹。他在日记中写道:“梅花在严冬开放,示其不屈不挠之精神。竹有干有节,虚心足以物,坚节表其操守。”这就是他钟情梅、竹的理由。他创作的《岁寒三友》、《墨梅·蝶恋花》、《墨竹》、《兰石》等画作,将其人格魅力体现得淋漓尽致。

  李可梅不仅是一位精通中国古诗文及传统书画的全才,而且以画梅而闻名于世,他曾著有《李可梅画集》三辑问世。1987年,他与六十位弟子联手举办了“中国画展览”后,还编辑出版了《李可梅师生画集》。他先后在国内外举办个人画展20余次、中外书画联展100余次,他的数千幅中国画作先后被美国芝加哥博物馆、纽约圣若望大学亚洲研究中心、维吉尼亚华李大学杜邦美术馆、丹维尔博物馆、巴拿马国立人文博物馆、西德亚东美术馆、瑞典博物馆、法国四大市美术馆、韩国建国大学博物馆等收藏。

  “天涯地角有穷时,只有相思无尽处。”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李可梅从台湾回到久别的故乡荆门。他来到中学时代的龙泉书院,与乡亲们回忆昔日习书练画的情景。他说:“在故乡,我能找回绘画的灵感,是因为那里有我初学绘画的影子。”回台后,他创作了一幅《墨竹》作品并题跋写到:“少年即写竹,转瞬鬓堆霜,间来偶泼墨,物我两俱忘。”他用画竹来寄托对故乡的思念。

  近十多年,李可梅一直奔波于海峡两岸开展文化艺术交流,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忙碌着。

  2008年10月,年近八旬的李可梅刚刚在美国旧金山成功举办了“李可梅中国画展览”后,又携同在美国工作的儿子李德元博士一道回到荆门省亲祭祖。在荆门这块生养他的土地上,李可梅乡音未改,与乡亲交谈时讲的还是荆门方言。

  记者与李可梅画家是忘年之交,长期保持着书信往来。2012年中秋节前,记者收到年已84岁高龄的李可梅老先生从台湾寄来的书信和画作。他在信中用饱满的笔墨深情地述说着对家乡的眷念,也表达了他今生最大的心愿——在故乡荆门举办“李可梅回乡画展”,以回报家乡父老乡亲的养育之恩。但愿李可梅老先生的这一愿望在各方的努力下能早日实现。

[责任编辑:段雯婷]

地方台办主任活动报道汇集

地方通讯员园地

联系我们

联系电话:010-83998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