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儒道通融”到“诸子学并用”:两岸学者共话中华传统文化的现代化之路
新华网郑州9月21日电(记者赵博)“光辉灿烂的中华文化是两岸中国人汲取不尽的历史源泉。在全球化时代,我们更应珍惜自身传统文化,从传统走向现代、从传统走向创新。”台湾联合大学副教授刘焕云的发言,在“中华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研讨会”现场赢得赞同。
这场21日在河南新乡举行、80余位两岸文教界专家学者与会的学术交流活动,由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委员会和河南省人民政府主办,议题之一就是“中华传统文化与现代价值体系、认知体系的关系”。与会代表认为,融合借鉴传统文化精粹,有助于填补现代社会的价值与认知体系空洞。
刘焕云说,共同传承中华文化的两岸社会都面临着伦理道德规范逐渐失去束缚力的困境。重新诠释儒家传统的伦理思想并赋予新的意义,建立符合两岸社会所需要的现代价值规范,已成当务之急。
哈尔滨师范大学教授刘爱军表示赞同。他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与现代公民的德性养成教育息息相关。中国儒家文化所宣扬的孝、礼、信等良好德性价值,在当代依然具有意义。
台湾铭传大学荣休教授钮则诚进而提出“儒道通融”的价值体系建设法则。他认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归纳为“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尚和合、求大同”。儒道通融表现出有为有守、无过与不及的处事作风,平衡兼济与独善,这对于人格养成塑造十分正向,有助于完善传统文化教育、推动实现中华民族的文化复兴。
台湾淡江大学中文系教授高柏园提出“儒学为本、诸子学为用”的公民教养论。他认为,儒家追求人格圆满、向往大同世界,是一种对普世伦理、普世价值的信仰与追求;道家从生态、心态和美学等角度为现代公民提供一条修行之路;墨家讲求兼爱非攻、交相利,是社会公益团体及义工结构的理论根基;法家要求对公正和规范的尊重,有利于建立和平秩序、落实社会正义。
“现今的中华文化正迎来新一轮杂交优势的难得机遇。”作家二月河说,中国历史上出现过数次文化勃兴现象,创造出唐诗、宋词、明清小说等灿烂成果,皆与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客观推动文化融合有关。如今,56个民族的文化杂交优势依然存在,西方文化业已随着商品流通和国际交流进入中国,必将在中华文化中产生新的杂交优势。
“优良品种之间的杂交能够产生这种优势。”二月河强调说,想要真正实现“文化杂交”,必须首先研究、梳理自身传统文化,传承发扬其中精粹,再加上西方文化的介入,才可能产生新的更为强大的中华文化。
[责任编辑:陈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