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关键词:
中国台湾网  >   地方  >   文化交流与合作

台湾作家书写沪台《双城故事》重温两岸文化渊源

2014年08月19日 07:35:51  来源:中国新闻网
字号:    

  “1949年以后的台北,很上海;1987年以后的上海,很台北。”可以说,从上海到台北,文化跟随着历史的脚步来了一场华丽的平移,而这其中的细枝末节悉数被收录进台湾作家车守同与白中琪合著的《双城故事》中。18日,两岸作家齐聚上海书展,围绕该书的出版重温这次文化迁徙。

  《双城故事》的两位作者均与上海有着浓浓的情结,车守同直言写作此书“与从小受到身边长辈们经常谈及上海有关”。另一位作者白中琪多年来精心收集当年从上海至台北的船票、两地往来的电报、信函、商业凭证等珍贵历史资料,佐证了上海城市文脉早在上世纪隐入台北的历史对照。

  据不完全统计,1949年以后,大致有1.6万余名上海精英来到台湾,他们的举手投足都对台湾社会带去深远影响,“可以说1949年去到台湾的都是非常精致的上海文化,而由台湾走出去的上海文化几乎就是全世界对中国人的认知,”车守同说。

  行走于台北的街头,其实也能很轻易地发现与上海千丝万缕的联系,大到商务运作、产业发展,小到米面点心、鞋袜纽扣,无处不有上海的影子。“上海”一词也在那个特定的时代,成为台北人眼中“时尚”的代名词。书中记载,成立于80多年前的上海功德林素食迁台后,成为台湾素食餐厅的鼻祖;司麦脱衬衫、三枪内衣、明星花露水、王开照相馆、上海铅笔厂、上海银行等在沪耳熟能详,在台北也深耕发芽。上海的徐汇中学、复旦中学,在台北也有同名学校,且拥有相同的校徽、校训、校歌,原来是一脉相承。

  当天,台湾曼都理发的创始人、在沪台商赖志郎也说起自己与上海的渊源。原来,在当时的台湾理发界,但凡与“上海”沾边都是时尚的象征,许多台湾的理发师傅也乐衷于到上海迁台的理发店如白玫瑰、紫罗兰等学习技艺,这当中也包括赖志郎的父亲,他用了上海话发音“客满”的两个字作为招牌,就是今天所见到的“曼都”。赖志郎说,2004年当第一家“曼都”在上海开业时,父亲用饱含特殊感情的一句话形容自己兴奋之情:“终于回到了这里。”

  《双城故事》一书中不乏这样的故事,它以详实的资料,多角度地解读上海与台北的关系,以及台湾与大陆不可分割的文化血脉渊源。

[责任编辑:段雯婷]

地方台办主任活动报道汇集

地方通讯员园地

联系我们

联系电话:010-83998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