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关键词:
中国台湾网  >   地方  >   文化交流与合作

高倩:坚守舞台30载 用话剧架起两岸沟通的桥梁

2014年08月07日 08:33:40  来源:中国台湾网
字号:    

高倩

北京人艺演员高倩(中国台湾 杨旋 摄)

  中国台湾网8月6日北京消息 高倩,北京人民艺术剧院一级演员,北京台联理事。她与姜文、吕丽萍、丛珊等同为80届的中戏同学,自毕业分配到人艺剧院以来,先后出演了《茶馆》、《夜店》、《家》等多部优秀话剧,以及《豆花》、《日出东方》等多部影视作品,塑造了众多生动鲜活的艺术形象。在曹禺先生诞生一百周年之际,她还参演了89场纪念剧目的演出,高倩在《原野》中所饰演的“焦母”一角更是被观众评为了“我最喜欢的演员”。

  高倩对话剧舞台的坚守、对表演事业的热爱,令人钦佩;而同时作为北京台联理事的她,对两岸间文化的交流交往也在做着积极的贡献。

  坚守话剧舞台30载 “戏比天大”是责任

  “我现在还记得30年前的7月24日,是我毕业后分配到人艺的第一天,从那天起我就是人艺的一员了,现在一晃三十年过去了,时间过得真快。有时不禁问自己,这三十年都干什么了?好像什么也没干,又好像一直在忙。”高倩面带浅笑地回忆着自己三十年的演绎时光,她自评不是一个“聪明”的演员,只能专心的做一件事情,所以她全身心的将精力投身到了话剧舞台上。

  “戏比天大”是人艺对演员的要求,也是高倩时刻铭记于心的准则。话剧,对高倩来说,不仅是兴趣,更是责任。不管是孩子升学考试时,还是母亲卧病在床时,生活再焦灼繁忙,高倩也不曾怠慢过排练、演出。“责任感使然”大概是对高倩在面对生活和工作时如此投入最好的诠释吧,而“多一份投入、多一份责任”也是高倩给后辈演员们最中肯的建议和希望。

  高倩说,她是一个传统的人,但艺术却是另类的,一个演员的成功要有代表性,同时也坦言,机遇在人的成长中非常重要,而漫长艰辛的等待对一个演员的历练更加难得,她希望将来能有一个机会,让她展示自己的所长,将毕生在话剧舞台上学到的能得以最大限度的发挥,这样,对她的话剧生涯来说才算真的无憾。高倩还说,很高兴自己的很多同学如今都是影视圈的大腕儿,但最令她骄傲的是,至今全班只有她一个人还坚守在话剧舞台上。

  时代发展促观念更新 曾拒绝“小剧场”演出

  随着时代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精神世界的追求与日俱增,话剧也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和喜爱,尤其是年轻观众的热爱,对于现在的人来说,看话剧俨然成为了一种时尚风向标。但是,繁杂多样的话剧演出也滋生出了很多褒贬不一的价值观,特别是层出不穷的“小剧场”演出,甚至出现了与主流价值观相悖的舆论引导,怎样用话剧传达正能量成了传统剧院当务之急要解决的首要问题,而北京人艺剧院作为一个具有独特表演风格且中外闻名的专业话剧院,自然责无旁贷。

  说起第一次登上“小剧场”演出的经历,高倩笑着坦言,她曾很抗拒“小剧场”:“对于我们这种一直在大舞台表演的演员来说,那时会觉得‘小剧场’不是太严肃,而且是年轻人的舞台,不适合我们。后来随着‘小剧场’的普及,就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引导,也容易让观众产生一种‘原来小剧场就是这样’的负面思想,所以,人艺剧院就决定要每年占领一些‘小剧场’来引导正确的价值观,通过演出传统戏剧来让观众感受真正的‘小剧场’,同时也能让大家感悟戏剧存在的真正魅力。”高倩说,在“小剧场”演出的压力的确要比大剧场大得多,“小剧场”近距离地面对观众,就如同把自己赤裸裸的扔在了舞台上,语言、形体全处于“箭在弦上”的状态,不能有一丝一毫的含糊和懈怠,不仅考验着演员的专业素养,更考验心理素质。但同时,观众的笑声和对剧情发展的窃窃私语,也激发了演员的兴奋神经,而这种互动就是小剧场的魅力所在,也是以往在大剧场里所感受不到的。

  高倩还说,时代的发展和思想的变迁也让观众对于戏剧的感悟发生了变化,尤其是现在的年轻人,在看年代悲剧时竟也会发出笑声,这都是源于对传统观念的不了解和不理解所致,所以,她希望可以通过“小剧场”的演出来引领并更新传统观念。而对于愈发多样的话剧风格,高倩是持肯定态度的,她认为戏剧形式的多样是好的,戏剧也应该被传承,但不应有太多纯娱乐、为吸引眼球而哗众取宠的表演,她希望戏剧的形式可以得到审核,对社会潮流的引导也应有规范,这样才不致糟蹋传统,才能将话剧真正的发扬光大。

[责任编辑:段雯婷]

地方台办主任活动报道汇集

地方通讯员园地

联系我们

联系电话:010-83998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