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关键词:
中国台湾网  >   地方  >   文化交流与合作

黄埔军校校歌歌词一句没忘 同学情谊半分不减

2014年07月29日 10:43:24  来源:南方日报
字号:    

  黄埔军校旧址纪念馆展出50多件珍贵文物,老兵在文物前驻足流连。

  黄埔军校旧址纪念馆展出50多件珍贵文物,老兵在文物前驻足流连。

 黄埔军校旧址

  黄埔军校旧址。

  风云九十年,沧桑黄埔情。

  自1924年6月16日建校以来,黄埔军校作为中国现代历史上第一所新型军事政治院校,吸引无数热血男儿从四面八方奔来。它培养了大批优秀革命干部,为中华民族的独立和进步作出不朽贡献。特别是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无论在正面战场、敌后战场还是印缅战场,无数黄埔军人以民族大义为重,前仆后继,同仇敌忾,勇赴国难,坚决打击日本侵略者。

  今天,黄埔军校迎来建校九十周年华诞。近两个月来,本报派出多路记者赴广东、江西、安徽、江苏、四川、云南、湖北等地,寻访黄埔军校分校和抗战遗址,走近最后的黄埔老兵,倾听黄埔后人追忆先人的点滴往事。采访中,尽管很多黄埔人早已两鬓斑白,但校歌歌词一句没忘,同学情谊半分不减。本报从5月27日起推出“黄埔魂·中国心”特别报道,受到海内外黄埔人的广泛关注,反响强烈。

  天下黄埔是一家。黄埔军校是两岸共同血脉、共同文化、共同命运、共同愿景的重要桥梁纽带,黄埔精神历久弥新,其“爱国、革命”的价值内核始终没变,发奋图强的进取精神始终没变。

  黄埔军校名将辈出扬威中外

  黄埔军校自1924年6月在广州创办到1949年底迁往台湾高雄县凤山市,在大陆共办了二十三期,在台续办至今已八十余期,在大陆时期其毕业生包括各分校、训练班在内,计有三十余万人,其中名将辈出扬威中外

  盛夏的珠江波涛浩淼。记者一行乘坐渡轮,从东郊码头驶向黄埔区长洲岛。90年前的今天,孙中山先生就是沿着这条航道,乘坐“江固”号军舰登上长洲岛,宣布“陆军军官学校”正式开学。

  书有“陆军军官学校”牌匾的白色大门朴素无华。当年,军校以孙中山先生倡导的“创造革命军队,来挽救中国的危亡”为宗旨,办学理念新颖,革命气氛浓厚,如同一块“磁石”,吸引着来自全国各地的有志之士和热血青年,“到黄埔去”一度成为时代最强音。

  鲜为人知的是,“黄埔军校”并非只存在于广州黄埔,因培养战时人才之需,军校本部先后迁往南京、成都等地,在全国各地还相继建立了近十所分校。

  1926年10月,北伐军光复武汉,国民革命的浪潮从珠江流域席卷到长江流域,武汉分校顺应而生。如今,武汉分校旧址已经成为武昌实验小学的一部分,漫步校园内,教学楼上“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标语,不禁让人想到当年的黄埔军人也正是以此为志,为国赴汤蹈火。

  江西瑞金杨家祠堂,见证了一段烽火岁月。在这个黄埔军校三分校学员队的旧址内,赣南师范学院兼职教授严帆介绍,抗战爆发后,由于前线伤亡很大,特别是基层军官如连长、排长等非常缺少,黄埔军校三分校就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了。至抗日战争胜利,黄埔军校三分校培养了上万名基层军官,这些热血青年积极投身抗战一线,杀敌报国。

  安徽六安,山清水秀,人杰地灵,这里走出了黄埔军校1期毕业生、叶挺独立团2营营长许继慎等一大批知名人士。六安市委党史研究室副主任蒋二明告诉记者:“黄埔军官和黄埔学员奔赴战场,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敢捍卫着这片土地,他们是有勇有谋的黄埔军人,他们在中国军史上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记。”

  武汉、瑞金、洛阳、桂平、潮州、桂林……每一处军校旧址,都记载着一段光辉的岁月。

  抗战期间数十万名黄埔师生参战

  抗战期间,广州、南京、成都本校以及各分校数十万名黄埔师生参战,出身黄埔军校的国共将领100多人殉国,本校历届毕业生2万余人捐躯,各分校毕业生牺牲者不计其数。黄埔军人用热血和生命,书写了一段气壮山河的光辉战史

  云南龙陵县,第二次世界大战滇西抗日主战场,境内的松山,山高谷深、地势险要,是滇缅公路出入县境的咽喉要地。山上,矗立着一座纪念滇西战役第八军阵亡将士的丰碑。碑旁,有数不清的石塑像,或直立或半蹲,或年少或耄耋,直视着前方那曾经是一片焦土的山头。

  历史仿佛在耳边激荡。1944年,中国远征军与敌展开激战。此役,日军守备队1200多人据险死守,全员覆灭。我军仰面强攻,以牺牲7000多人的代价,打开了大反攻的前进通道。70年过去了,漫山遍野的松树下深埋着这些为国捐躯的将士,供后人凭吊。

  离缅甸一箭之远的边陲小城云南腾冲,也有着英雄墓地——“国殇墓园”,墓碑从山脚一直竖到山顶,簇拥着山顶利剑般直指苍穹的方尖碑——远征军第二十集团军克复腾冲阵亡将士纪念碑。站在山下,只觉得掩埋在山中15000多名远征军将士们似乎等待一声号令便可集结成军,保家卫国血战疆场。

  戴安澜,抗日名将,黄埔精英。他殉国后,国共两党领袖均亲撰挽词。清明节,记者与戴将军的儿子戴澄东一行,来到将军烈士墓前,缅怀先烈。“为民族战死沙场,男儿之份也;为国战死,事极光荣。”戴澄东动情地讲述令人动容。1942年初,中国远征军开赴缅甸,3月20日,戴安澜率部与数倍于己的日军在同古展开血战,以少胜多,后不幸中弹牺牲,年仅38岁。

  参加了1944年桂林保卫战的林敬裕老人,在回忆与日军激战的那段经历时,撸起衣袖露出弹痕累累的右手臂,他是最后不到10人的幸存者之一。激动处,林老唱起了当时走向战场的军歌:“枪在我们的肩膀,血在我们的胸膛,我们捍卫祖国,我们齐赴沙场,统一意志,集中力量……”

  穿越历史,仿佛看见黄埔军校师生唱着豪迈的军歌,义无反顾地奔赴战场,冲锋陷阵,英勇奋战,流血牺牲。

  同根同窗呼唤共同愿景

  “当年参军入校都是为了百姓,为了国家,我们都有一个共同的愿望,就是民富国强。如今,我们更应该用彼此之间的共识增进两岸黄埔军人的情感,拉近两岸的联系,我们都是一家人,一定要团结”

  成都大邑县的建川博物馆正面战场展馆,展出了黄埔军校成都校本部的课桌、椅子、凳子,还有大量的黄埔军校同学录和各学科教材等珍贵文物。遥想当年,众多后来成为国共两党重要人物的黄埔同学曾在这些桌椅上并排而坐、比肩同学;白日对面苦读、共研主义,晚上抵足而眠、卧谈国是。同窗情谊,情深似海!

  在馆外广场上,有一片抗战老兵手印碑林,他们的主人是当年参加抗战的国共两党老兵。这片以钢化玻璃为幕墙的碑林,坚硬且透明,重重叠叠的手印形成排山倒海之势。在抗日战争中,国共两党黄埔同学携手作战,不畏艰险,尽显黄埔军魂。在一些最为关键的战场上,双方指挥官往往就是黄埔军校的同学。

  岁月早已让不少黄埔人两鬓斑白,但校歌歌词他们一句没忘,同学情谊半分不减。18期生杨永彬动情地说,当年在抗日战场上,黄埔同学浴血奋战,如今,两岸黄埔人见面分外亲切。台湾退役中将崔万灵表示,黄埔精神展现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中国的强大是两岸的共同心愿,两岸应该手连手、心连心,一起努力。

  “战火之后,许多黄埔同学都去了台湾,一去就是几十年没有音讯,直到1987年后,两岸之间恢复了交流,大家才得以见面,见面聊起来,军校生活都是黄埔老同学珍藏的共同记忆。”93岁高龄的广东省黄埔军校同学会副会长何季元告诉记者,几年前他有机会到了台湾,最大的心愿就是看一看黄埔老同学,最终也得以如愿。

[责任编辑:段雯婷]

地方台办主任活动报道汇集

地方通讯员园地

联系我们

联系电话:010-83998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