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一个看来很普通且并不遥远的时间点,在台湾导演谢雨辰和他的家人看来,却是改变命运的人生坐标线。算起来,这一家人突破封锁“秘密”回到大陆定居已整整30年。
“80后”、“90后”的年轻人对谢雨辰这个名字大概感到陌生,对于30年前的海峡两岸关系恐怕更是知之甚少。21日,由北京市台联主办,台盟北京市委、中影集团协办的一场特殊的座谈会,将记忆拉回到那个两岸尚处隔绝对峙状态的年代。
30年前的那个春天,谢雨辰的妻子张金凤带着3个年幼的孩子从台北前往香港。这个母亲不敢告诉儿女此行的真实目的地,只说是去看望他们在外拍戏的父亲。全家在香港团聚的第二天,谢雨辰才跟孩子们“宣布”了回大陆定居的“惊天决定”。
在当时的台湾,国民党当局还未解除戒严,任何人与大陆接触都会面临极大危险,更何况是已在台湾拍摄了数十部电影的文化名人谢雨辰要“叛逃大陆”。
“现在回想起来,实在太难了!太难了!台湾与祖国大陆仅仅相隔了200海里不到的一道海峡,当我们跨了过去,才发觉这一路是那么漫长,那么艰难!”年过七旬的谢雨辰感慨往事,不禁语塞哽咽。
特意来京参加座谈会的谢震隆是谢雨辰的二哥。他回忆说,弟弟去大陆后,在台湾的谢家人被禁止出境3年,电话被监听长达10年。
一个在台湾事业成功的文化精英,一个在岛内有着优渥生活的家庭,因何缘故,不惜冒着危险、背负“罪名”,跨越海峡来到从未生活过的大陆定居?谢雨辰讲起了自己成长的故事:“因为,我不幸出生在1940年,那个日本野蛮统治下的台湾。”
谢雨辰的故乡在台湾苗栗,是一个客家人聚居的地方。谢氏家族来自广东梅县,到他已是迁居台湾的第11代。“从小,父母就告诉我,一定不要忘记自己的祖先是300多年来陆陆续续从‘唐山’(指大陆)过来台湾的,要饮水思源,有朝一日一定要回去祭拜祖先。”谢雨辰说。
“1945年,日本投降了,台湾回到祖国怀抱。可是,另一个大不幸又很快降临。”谢雨辰说,1949年台湾海峡被封锁,“台湾同胞回他们朝思暮念的大陆祖地去祭祖的愿望破灭了”。很长一段岁月里,谢雨辰只能将那份对祖国大陆最朴素的思念深埋心底。
直到1979年元旦,正在香港的他坐着朋友的车,打开收音机竟恰好听到了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的《告台湾同胞书》。“我看到了冲破封锁的希望,真的太高兴了!”那晚,彻夜难眠的谢雨辰下定了决心。
又过了5年,谢雨辰带着妻儿终于踏上梦想多年的“归程”,真真实实地踩在了他魂牵梦萦数十载的大陆祖地之上,这位电影导演也迎来了艺术创作上崭新的明媚春光。
1985年,夫妻合作拍摄了台湾著名作家陈映真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夜行货车》,创下中国影坛单片500拷贝的最高纪录。其后,谢雨辰又接连创作了《望春风》《烈火恩怨》等一批优秀影片,其独树一帜的电影风格、深邃隽永的艺术魅力备受好评。
回到大陆,谢雨辰夫妇除了艺术创作之外,还心系着国家建设和两岸关系的发展。
北京市台联会长苏辉介绍说,从1988年起,谢雨辰连续担任第七、八、九、十届全国政协委员,张金凤也曾担任第九、十届北京市政协委员。据了解,在参政议政的工作中,他们积极建言献策,参与提案涉及保护北京历史文化风貌、改善外来务工人员居住环境、解决台湾农产品在大陆的销售问题等诸多方面。
远离故土,谢雨辰夫妇无时无刻不牵挂着宝岛台湾,他们将消除两岸同胞间的隔膜、误会视为自己“当然的使命”。台盟北京市委主委蔡国雄介绍说,谢雨辰夫妇每年都邀请在京的台湾学生到家里吃年夜饭,每年义务接待岛内来访台胞数百人次,他们在北京的家甚至被称为了“台胞接待站”。
30年弹指一挥,谢雨辰的孩子们早已长大成人,如今在艺术界、广告界都卓有建树,还分别加入了台联、台盟组织,接下了父母倾注半生的促进两岸交流合作的事业接力棒。
座谈会上,小女儿谢伊雯念起了父亲为这个特殊日子所写的一段话:“如今,海峡两岸风平浪静,来往于两岸的血脉乡亲成千上万,络绎不绝,形势非常喜人。两岸曾经历的仇视、敌对乃至兵戎相见,都已不再复返。两岸人民越来越有福气了!但愿人常在,共享太平,共圆中国梦!”
从台湾赶来的五弟谢光南则感慨地说:“四哥的远见、魄力、胆识令人钦佩,今天大家都看到了他的成就。我想说,我们是幸福的中国人!”(记者陈键兴)
[责任编辑:段雯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