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海峡两岸民俗文化节13日在福州谢幕,一脉同源的闽台民俗风情获市民狂欢式地热捧,为榕城的元宵佳节增色不少。
海峡两岸民俗文化节创办于2008年,福州地区五区八县的民俗、手工技艺和美食每年集中展演,与台湾同门同源的民俗文化进行碰撞。民俗专家在此间认为,同一种民俗的多层面体现,有助于闽台文化互助发展,有助于两岸大众最亲密、最自然地接触,有助于闽都文化接受台湾民俗文化反哺获得重拾。
台湾金门风狮爷电音团表演了独树一帜的电音三太子,台味堪浓。率团前来的总教头黄志强告诉中新社记者,台湾道教三太子信俗传自福建,但传统游神步伐已糅入街舞等流行元素,造型亦时尚化,成为独树一帜的台客代表性文化。
“从福建传过来的古代庙会活动,加上年轻人的创意,就更接近民众。”黄志强透露,已有福州的乡亲与他多次切磋,如何更能吸引年轻人以利于传承,“我就示范我们刚才在台上做的翻滚动作啊,典型的街舞地板动作,年轻人会不喜欢吗?”
除此回来访的金门电音三太子外,台湾地区的舞龙表演、花莲原乡舞蹈、龙王鼓都曾让福州观众一饱眼福,潮流化的民俗演出也给福州本土的民俗表演带来阵阵“台风”,使之更贴近现代,更吸引年轻化人群。
有如杂技表演的连江透堡铁基坪,人叠人耸立于铁基上年幼演员们都随着鼓锣节奏做出现代舞蹈的律动,赢得观众阵阵喝彩。而福清市新厝镇大沃村村民王金寿亦表示,海族舞在该村有700年历史,但因历史原因近年才重组演出,他们受到台俗启发,将海鱼道具制作得生动时尚,“要让小孩子喜欢上。”
“很多民间技艺、传统音乐在闽失传却在台湾发展趋于流行,让人感慨,”福州传统文化促进会副会长郑炜研究已失传的传统音乐《禅和曲》时发现,“老人带去台湾,年轻人很多去学,成了主流音乐,”他决定再设法学回来。
不唯台风袭来,闽都风情也给黄志强留下深刻印象,他对装扮成大头娃娃的陈靖姑十二婆姐送平安习俗表演念念不忘,“陈靖姑信众在台湾非常广,这种造型的孩儿俤非常吸引眼球,给我新的灵感。”
“海洋风”对闽台民俗的共同浸染,也在此间展露无遗,无论是台湾电音三太子重工刺绣的锦袍、还是福州藤牌操盾牌武士的黄袍,都有海浪纹饰浓墨重彩地出现。民俗专家王立根认为海洋文化是闽台最大的共同语言,“更比如说,马尾船政,台湾的根,福州的魂。”
把此次活动称为“大众文化的狂欢”的王立根表示,这样人人欢乐有幸福感的文化最接地气,会让两岸青年民众有更自然的交流,“记住了这些传统,以后就有共同语言。”
福州大学当代闽台文化研究所所长甘满堂表示,福建民俗在台湾保持得比较好,两岸相通后又对闽俗进行文化反哺,“带回失传的神明造像、已经变革的进香阵头和方式,促动当局提供传统恢复的政策空间,这也正好说明了两岸文化同宗同源。”(完)
[责任编辑:段雯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