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年前,南靖县和溪镇联桥村高山社村民包浩源砍下自留山上的5棵金丝楠木,无偿赠送给合肥市包公墓园,制作成棺椁,盛殓包公遗骨(本报2009年12月31日社会新闻版刊登《千年包公与一户普通农家的奇缘》)。如今,海峡两岸包氏族人联手重建清朝年间始建、“大跃进”时期倒塌的包氏宗祠。
昨日,笔者到高山社回访,只见2013年9月开始重建的包氏宗祠初具规模,坐北向南,占地面积200平方米。
包建万(包浩源的三儿子)说,他家是包公的后代,祖籍庐州(今合肥),一世祖于明末清初为避战乱而迁来闽南,十世祖包嘉允曾任云南、广西总督。新中国成立初期,高山社许多包姓人家随当地大姓改姓刘,唯独他父亲据理力争,宁死不改姓。
据了解,清朝年间,包建万祖辈一脉迁居四川,一脉迁居台湾。近三年来,迁居台湾的包伍吉第10世孙、台南市白河区广安里枋子林包氏宗亲会会长包宪斌,先后4次组团回祖籍地寻根谒祖。2013年8月,包家宗祠在台南市白河区广安里枋子林修建。包建义、建和、建万、建丰、建泉、建治6兄弟及包氏族人闻讯后,也决定在包氏宗祠原址重建。包宪斌、包中汴、包再炭等27位台湾宗亲捐款6万元,支持祖籍地重建包氏宗祠。
包公,名拯,字希仁,北宋咸平二年(999年)二月二十五日生于合肥东郊40公里的虎山脚下的包村。北宋嘉祐七年(1062年),包公病逝于开封,宋仁宗为了表彰包公的忠诚和建立的功勋,加封他为东海郡开国侯,追赠为礼部尚书,还根据他孝顺父母,严肃处世,清廉刚直,一丝不苟的品格,赐予“孝肃”谥号。(漳州新闻网 张荣仁 徐东升)
[责任编辑:段雯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