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步于泉州的古城街巷里,不时会发现一些兼具历史与文化的古建筑,藏身于泉州旧馆驿巷内的董杨大宗祠即为其一。作为董姓与杨姓的共同宗祠,董杨大宗祠是大陆目前仅有的董杨联宗史迹,也是海内外董杨联宗的发祥地。
董杨大宗祠正殿奉祀着董仲舒公、杨震公和董杨道宾公,东龛供奉太一真人,西龛供奉杨延昭元帅。殿内雕梁画栋,金碧辉煌,承袭明清闽南古建筑风格,红砖红瓦红屋檐。此外,其建筑的砖瓦、木石料上多有浮雕,且精雕细琢,塑造形象栩栩如生,堪称传
统建筑艺术和文化的完美融合之一。
今年10月底,第十七届董杨童恳亲大会在董杨大宗祠举行,近千名海内外宗亲齐聚一堂。泉州董杨联谊会由杨孙岱先生创建,后来他定居菲律宾,成立了菲律宾董杨宗亲总会。上世纪80年代,在旅菲董杨侨领的推动下,台湾全球董杨童宗亲会、马来西亚沙捞越董杨宗亲会等联谊会相继成立。1995年,由菲律宾董杨宗亲总会和台湾全球董杨童宗亲总会共同成立全球董杨童宗亲恳亲大会,一年举办一次,一直延续至今。
“联宗”是一种文化现象,“同姓联宗”并
不为奇,而“异姓联宗”较为少见。董杨大宗祠原本是杨氏家庙,后来怎么变成董杨宗祠?
据《光绪重修旧馆杨氏宗祠记》记载,泉州旧馆驿杨姓在南宋时入闽,始祖世兴公本姓董,去世后将儿子董君选托付给好友杨梦龄抚养。董君选以杨姓入仕,担任潮阳县尹。之后,其子孙杨道会、杨道宾连登进士。杨道宾的儿子上奏朝廷,要求恢复董姓,但未被批准,仍沿用杨氏继嗣,这便有了“董杨氏”之称。
此外,董杨大宗祠还包含董童联宗。据说,东汉时董氏先祖董仲颖惨遭祸害,其后裔为了避难,便改姓童。时过境迁,董童联宗
已“唐山过台湾”。目前,在台北板桥和基隆万里一带,分支于董姓的童氏为数不少。在今年恳亲大会上,基隆万里童氏家族的族老童涂伯介绍说,他们的渡台童姓始祖叫童元生,在清嘉庆年间从福建漳州来到台北板桥开基,后迁到基隆万里,因此,板桥和万里两地的童氏,实际上就是一家人。
董杨大宗祠始建于明天顺年间,后宗祠几易其主,逐渐衰败。1999年,在全球董杨童宗亲第五届恳亲会上,董杨族人提议将“杨氏宗祠”改为“董杨大宗祠”,重建宗祠。马来西亚、新加坡、泰国、港澳台等地区的海内外宗亲纷纷出力,筹集资金近300万元。经过5年建设,董杨大宗祠终于落成,成为全球董杨宗亲寻根谒祖的目的地。
2001年,董杨大宗祠成为泉州市第五批文物保护单位,目前也是侨乡名祠和姓氏谱牒研究基地。
[责任编辑:朱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