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在台湾第四届桐花文学奖评审中,广东梅州作家陈柳金的短篇小说《桐花井》从788件参赛作品中脱颖而出,一举摘得短篇小说佳作奖。颁奖典礼今天在台北市举行。
台湾为弘扬客家文化及鼓励文学创作而推出桐花文学奖,今年已迈入第四届,来自海峡两岸,以及美国、澳洲及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的参赛者踊跃投稿,作品共计788件。
陈柳金,1979年生,广东梅州兴宁人,广东省作家协会会员。曾在兴宁工作10年,如今供职于东莞某政府单位。在离开家乡到东莞的2008年,发生了一件影响他人生归属感的大事。因合水水库加固扩容,陈柳金所在的罗营村地处上游低洼地段,被迫全村迁移。就这样,陈柳金成为了失去村庄之人。他说:“客家人很讲究认祖归宗,但移民把我割裂成了无‘根’之木、无‘源’之水,这在情感上是一种锥心刺骨的痛。”
为了铭记自己的“根”,陈柳金将村里陈氏祖祠的堂名“颍川堂”移植到小说里。于是,“颍川村”成了他小说中的地域符号和精神胎记,先后写出系列乡土小说。包括这次获奖的短篇小说《桐花井》,也将“颍川村”作为故事发源地。通过写颍川村里陈井生与张梓香的传奇式爱情,以及一群单身汉的生活状态和价值取向,试图从侧面反映客家人爱情和生活的血泪史,以引发读者对城乡二元结构在工业经济洗刷中不可调和的矛盾和伤痛的思考。
“一写到‘颍川村’,我就像回到了‘长斯地,著斯土,食斯粮,饮斯水’的村庄。”陈柳金表示,“因为村庄迁移并远离故土,那种难以割舍的乡土情结总是藕断丝连,‘老家’是一个人精神的故乡、心灵的故乡和物化的故乡,这种与生俱来的情感不断呼唤我通过文字的秘道返回故土。”
两岸客家一朵桐花祭先祖。陈柳金极少参加文学赛事,此次“反规则”参加比赛,是“客家”和“桐花”两大元素吸引了他。陈柳金在获奖感言里说:“当客家作为一种生命形态是有地域差别的,当客家作为一种文化形态却是打破时空的。客家文化乃中华支脉文化,无疑是照亮大陆和台湾两岸客家的阿拉丁神灯。而‘桐花’,在我经历了村庄迁移并举家来到三百公里外的东莞后,这个文学意象再次激发创作冲动。”
在广东梅州和台湾,油桐树于每年清明时节开始绽放如雪的桐花,被誉为“五月雪”。按风俗,清明时节是客家人扫墓祭祖的高峰期,一朵桐花祭先祖,桐花在梅州和台湾两岸客家的文化语境中带上了孝道文化、宗族文化的色彩。在陈柳金从小生活的村庄里,每到清明时节满村的桐花开成了朵朵白云,颇有白云人家的意味,与清明祭祖时的香烟缭绕浑然一体,这种带着童年美好记忆的意象与孝道文化结合到了一起,植根于陈柳金三十多年来的岁月深处。
于是,在“客家”和“桐花”的感召下,陈柳金于今年7月底截稿日期前三天,把《桐花井》赶写了出来。这篇9200余字的短篇小说漂洋过海去往台湾,并一举斩获大奖。
[责任编辑:朱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