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关键词:
中国台湾网  >   地方  >   文化交流与合作

海峡两岸专家共话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

2014年07月29日 10:52:40  来源:中新网
字号:    

  中新网北京11月17日电(刘辰)探讨历史文保区发展理念、发布历史文化资源应用软件……本周末,来自海峡两岸的名城保护专家共话北京市西城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论坛上,安卓系统的平板电脑APP应用软件“西城区历史文化资源手册”正式发布,市民可以通过软件了解本地所有文物保护单位的地理位置、图片、文字介绍等信息。

  作为首都中心城区之一,北京市西城区历史悠久、底蕴深厚,尤其是历史遗存数量大、种类多。全市共有国家、市、区三级文保单位1017处,西城区占了总量的18%。

  论坛上,海峡两岸的专家探讨该如何更好展示历史风貌,如何能让文保区内的居民享受更好的生活。

  来自台湾的建筑师徐裕健介绍了台湾三峡、深坑、剥皮寮等历史老街保护案例情况:通过发掘与塑造“历史场域”、追求“另类空间创意理念”、抢救即将消逝的传统工艺、保存无形文化遗产、呼吁社区居民广泛参与等方式,体现“地方小镇”的人文环境特质。

  大陆专家也将烟袋斜街、杨梅竹斜街的修缮改造情况作为典型案例,进行讨论。

  文保专家把脉烟袋斜街修缮

  烟袋斜街是什刹海文物保护区内一条有着800年历史的古老小街,同时也是北京市唯一一个入选第二届“中国历史文化名街”的街区。自清光绪年间以来,烟袋斜街一直以反映京城文化特色、突出民间风俗人情的商业特点而闻名。随着什刹海景区的发展,烟袋斜街也慢慢形成了独特的民俗商业氛围,在延伸地带(前海东沿)近300米范围内,已有商户近70家,林立于弯曲狭长的青石街道两旁,古朴的店面和招牌烘托古老的市井文化,营造出一条旧时的繁华街市。

  修缮原有建筑、恢复四合院布局、再现老北京街区传统建筑风貌……论坛上,大陆文保建筑专家介绍,经过研究、论证,当地确定了以不拆建前提下、最大限度恢复老北京街区传统建筑风貌的方案。改造中,有人质疑:街区的开发与利用是否会影响保护呢?对此,古建专家认为,历史文化名城、名街与古建筑不同,古建筑要严格保护原貌,而历史街区是百姓工作、生活的地方,可以进行保护性的修补。

  在专家提议下,烟袋斜街除了沿用传统建筑构件、建筑符号等方式外,还在改造中对沿街65户商户4800平方米建筑立面进行修缮,采用老旧墙砖切片贴面的做法,再现了老北京传统的青砖灰瓦的建筑风貌。

  烟袋斜街因经营烟袋烟具、文化产品而闻名,历史上有“小琉璃厂”之名。近年来,随着烟袋斜街历史文化风貌的保护与恢复,街区将传统业态与现代业态相结合,保留了烤肉季、庆云楼等传统老字号。街内既有烟袋、烟具、服装服饰等传统商业展卖,还引入现代时尚元素,通过高端文化业态引领、品牌塑造,增加了个性化商品设计展卖,经营内容逐步向特色发展。如北京好礼等台湾原创设计概念馆相继在烟袋斜街落户。烟袋斜街还有个特殊的邮电所,业务柜台采用清代邮局的“格眼柜”,店堂高挂“大清邮政官局”匾额,还展示了各种实物陈列及图片,细数从大清第一邮务支局发展到延庆榆林驿站的繁荣景象。

  烟袋斜街的保护不是单一的保护,无论是总体设计还是专项设计,都侧重于区域的整体保护,避免了破坏性的“旧城改造”。其中人口疏解和腾退的问题尤其广受关注。

  实践中,西城区以烟袋斜街为重点,按照居民自愿腾退的原则,适度疏解一部分人口,开展小规模渐进式有机更新保护修缮模式的探索,分步实施了保护街区传统风貌、先后对街道内的水、电、气线路进行改扩工程,街区全部采用中国黑花岗岩进行道路铺装,与传统灰色立面协调,突出古街效果。同时,针对居民低洼院进行了铺装改造,改善居民居住密度,使什刹海历史文化旅游风景区的历史真实性、风貌完整性、生活延续性得以传承,使历史文化名街烟袋斜街在一个良好的状态下运作,把富含历史文化信息及城市记忆的历史街区完整地保留了下来。

[责任编辑:朱媛媛]

地方台办主任活动报道汇集

地方通讯员园地

联系我们

联系电话:010-83998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