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展览的部分作品
人民网温州11月15日电 两岸一家亲,翰墨传深情。近日温州市民徐朝熙拿着书画作品集,走进人民网,向记者讲述了徐氏一家人海峡相隔60多年的故事,也向记者展示了两岸乡音乡亲绵继不绝的亲情。
“现在,温州飞台北空中飞行时间仅需50分钟,而我们分别处在温州和台湾的一个家庭仅仅因为相处海峡两岸,为一次亲人团聚足足等了40多年、50多年……”古稀老人徐朝熙向记者娓娓道来跨越海峡的家庭故事。
徐朝熙的父亲徐立,是黄埔三期学生,先后参加北伐战阵、抗日战争。抗日胜利后,作为上校的徐立于1945年底受命去台接受日寇投降。随后徐朝熙的两位哥哥暑假去他爸爸那里玩,岂知一去难回。就此,徐家被海峡隔开成为两部分,一是徐立和两个儿子在台湾,一是徐立妻子带着徐朝熙、女儿在温州。
徐朝熙回忆,在1987年,几经周折他打听到二哥徐朝聪的电话号码。连续四个晚上,全家到市区信河街邮电局排了好几个小时队,终于第一次听到了海峡那边兄弟的声音。当二哥在和母亲通话的时候,二哥在电话那头叫了一句“阿妈”。这时,徐朝熙母亲拿着电话激动地对他们说“他叫我阿妈了”。在后面的交谈中,双方都泣不成声。电话挂断后,二哥徐朝聪还通知在台的所有亲人、朋友,说接到温州老家里的电话了。
1989年徐朝熙与二哥徐朝聪有了去香港探亲的机会。在宾馆的大厅,他们紧紧拥抱,蕴含了40多年的泪水夺眶而出。在聊天中两人还惊喜地发现居然“同执一支笔”,都是搞书画创作。
身为将领的徐立,在戎马生涯中,所好是书画笔墨,古玩鉴赏,他曾在温州松台山东侧山脚石亭的石柱上留下“未必不怀澄海志,可能常保在山心”石刻。遗传了父亲的基因,徐朝聪、徐朝熙两兄弟从小就有书画天赋。徐朝熙上世纪80年代初虽在工厂上班,但是出色的文采与笔功已小有名气,同事但凡有红白喜事都会找其帮忙题字绘画。1985年开始,徐朝熙离开了工厂,真正走上了创作之路。徐朝熙书法师承曾耕西、蔡心谷,他不仅擅长画马,在书法方面造诣也颇深。而二哥徐朝聪在台湾同样以书画设计为生,他在当地也是有些名气的书画家,其中“康师傅”方便面上的三个招牌字就出自其手笔。
1997年,徐朝熙与大姐前往台湾。在与二哥徐朝聪聊天中,两人不谋而合,欲举办一场“两岸徐氏兄弟书画展”,为推进两岸文化交流尽一份绵薄之力。然而,天有不测风云,徐朝熙从台回家半年后,二哥徐朝聪匆匆走了。“两岸徐氏兄弟书画展”只能搁浅,这也成了徐朝熙的一块心病。
今年9月,徐朝熙梦寐以求的心愿终于实现了。“两岸一家亲”徐朝熙、徐朝聪兄弟书画展在温州展览馆成功举行,这也了却了已故徐朝聪的遗愿。该活动由温州市政协港澳台侨与外事委员会、温州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温州市黄埔军校同学会联合主办。
书画展共展出了徐家兄弟多年来精心创作的作品140多幅。“乡梦”、“晚归”、“彩云飞” 一幅幅作品,表达了失散半个多世纪的游子情。在展览的作品集里,徐朝熙拿着一幅书法作品告诉记者。有一天,二哥徐朝聪将自己反锁在工作室里,午饭时间出来时,眼睛红肿。二嫂进去整理时看见“梦里慈颜”作品。可见二哥泪眼温情、归心如箭。
一个家庭,隔海相望。不安天命的一家人,书写着各自的故事,同时也续写着海峡两岸经济与文化的交流。“画展举办的时候,台湾的亲人来了,我们大家族也再次团聚了。”徐朝熙说,海峡两岸同根共源,海峡两岸血浓于水,盼望以笔墨传情,以一个小小的家庭为缩影,表达亿万同胞早日团圆的心声。(蔡庆珍)
[责任编辑:段雯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