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辛亥志士、高州起义主要组织者陆匡文之子将一批流落海外多年珍贵字画捐中大
18件民国文物见证两代中华情
孙中山先生“天下为公”手迹复本,蒋介石亲题“寿”字,国民党元老、民国四大书法家之一胡汉民的行书,国民党元老、国立中山大学首任校长戴季陶手书,收殓黄花岗七十二烈士遗骸的画家潘达微的松菊图……近日,中山大学图书馆特藏部收藏了一批民国时期的珍贵文物字画。
这些书法、字画多与辛亥革命志士、高州起义主要组织者陆匡文有关--或是为其贺寿之作,或为留念之作,其中有多枚珍贵名人钤印。除了较高的艺术和历史价值,这批字画还见证了两代人的跌宕命运和海峡两岸关系的阴晴冷暖。
上月,它们正式结束漂泊之旅。陆匡文之子、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专家、年届八旬的陆景武将这批珍贵文物带到广州,赠与母校中山大学。昨日是中山大学89周年校庆的日子,这批字画正式在中大展出。
一字一画皆诉历史
在中大南校区图书馆五楼特藏部善本库内,记者见到了这批字画。
据中大图书馆馆长程焕文介绍,陆景武老先生此次所赠字画共13种18件。其中一件为孙中山先生“天下为公”手迹的复本,其他也是民国著名人物等之手迹、作品,包括蒋介石、胡汉民、戴季陶、胡毅、陈融、潘达微、简琴石、叶恭绰、陈诚等。有书法、山水画、照片等,内容多与陆景武先生之父陆匡文先生有关-或是为其贺寿之作,或为留念之作,中有多枚珍贵名人钤印,历经半个多世纪迁徙,至今仍保存完好。从中可窥见陆匡文先生与诸先贤、同盟会员之间的深厚关系。
孙中山先生赠送给陆匡文的手书“天下为公”,就是当年革命的见证物。
1911年辛亥革命首先在武昌爆发。同盟会成员林云陔和陆匡文等人最先在广东高雷地区(今茂名、高州)响应,组织新军攻打清政府高州道台衙门,打响了广东南路辛亥革命的第一枪。这就是辛亥革命中有名的高州起义。
林云陔和陆匡文既是同乡也是亲戚,皆为信宜县(今信宜市)水口镇人。高州起义时,陆匡文年仅20岁。二人的革命献身精神备受孙中山的赏识,孙中山、胡汉民要刻意培养国家建设人才,就派林云陔去美国深造,陆匡文则去了北大。
1917年,孙中山南下开启护法运动,从北大学成的陆匡文返粤,不久即被推举为广东省首任民选信宜县长。1923年,陆匡文到广州大元帅府当出纳,后任秘书。陆景武介绍,当年孙中山先生为嘉许其父高州起义的革命功劳及协助建立督署的事迹,就赠了一幅“天下为公”的手书。
“这份手书,父亲将其视作生命。”作为当年革命的见证物,这份手书在近80年的迁徙中保存完好。同时,陆景武还花费10年寻找当年名人留字,包括孙中山独子孙科,以证其确为真迹。
在陆景武眼中,父亲生性豪爽,广泛结交,喜欢收藏。在广州梅花村家中,光书画就有几十箱。1949年离开大陆时,仓促中只带走了一小部分字画。其后还有部分在辗转中失散流落了。
陆景武回忆,父亲还收藏过一张蒋介石任黄埔军校校长时向财政厅打的借条。当时陆匡文担任广东省财政厅广东南路财政处长兼禁烟处长,四处筹措北伐军费,可惜后来借条也遗失了。
家族两代情系中大
在陆景武所赠字画中,多位作者与中山大学有关。比如其中一幅行书《陆游<夏秋之交小舟早夜往来湖中绝句>》。两屏对联诗句字体清秀峻拔,是国民党元老胡汉民1930年赠与陆匡文的。
胡汉民堪称中山大学的缔造者之一,曾任国立广东大学筹备处委员,国立中山大学董事会董事。1924年6月21日,他代表孙中山先生在国立广东大学校长邹鲁的就职礼暨学生毕业礼上致毕业训词。1924年11月11日,受孙中山先生委托,在国立广东大学成立典礼上致辞并宣读孙中山手书之校训。
另一位赠字的国民党元老戴季陶,曾于1926年6月至1930年9月任国立中山大学校长,也是国立广东大学定名为国立中山大学后的首任校长。
而陆氏一家更是与中大关系密切。陆景武的姑丈林云陔留美7年,曾三任广州市长,拨款修建海珠桥、中山纪念堂、爱群大厦,规划建设梅花村、新河浦新式社区等,为广州城的现代化乃至广东的现代化建设做出了浓墨重彩的贡献。
1931年至1936年,林云陔任广东省主席同时任中大董事会主任董事。在陆幼刚和陆匡文两兄弟的协助支持下,林云陔拨巨款创办教育,大力支持中山大学土地面积扩大,增建石牌校园,建筑新校舍。
而陆景武五兄弟中更是有4人在中大就读。陆景武1948年考入中大法学院经济系,不久转入岭南大学经济系。现在的中大康乐园原为岭南大学校园。在这里,陆景武度过了人生中难忘的一段岁月。
读书期间,陆景武有幸师从史学大家陈寅恪,中国社会经济史学科的奠基人梁方仲以及经济学家王正宪。
陆景武至今难忘岭南大学的恩师陈寅恪。1948年他刚上大一,时局动荡,物价飞涨。他就半工半读,担任陈寅恪的助理。常去校内陈寅恪寓所,帮忙整理书稿。当时陈寅恪先生视力不好,去上课都要人扶,写字也要有人帮着推粉笔。上课时,陈寅恪夫人在旁听,陆景武则飞速地做笔记。陆景武还记得,陈寅恪先生家里有块小黑板,书写时要常常帮他扶着粉笔。“他对我很爱护,像子侄辈一样。”
他的国文功底也颇受时任岭大中文系系主任容庚的赏识。容庚甚至提出让他当助教力邀其转入中文系,但为一心向往经济系的陆景武婉拒。
家国情怀落叶归根
现年84岁高龄的陆景武,长期致力于观光旅游管理的研究、教育、宣传与推广,是台湾观光学创始人之一,因首创提出“精致观光论”而享誉国际。
1953年,在粤港两地完成大学学业后,陆景武赴台奉养父母。迁台后很长一段时间,陆家艰苦度日。陆景武只得放弃留学梦想,授课之外打多分工,补贴家用。但他仍刻苦自励,待父母相继入土为安后,他才留学美国英国,此时他已37岁,后来获得观光管理硕士及博士学位。
在台湾,陆景武逐渐显露才华。他以秘书身份追随服务了三位名家--外交名宿、“驻美大使”叶公超,中国文化大学创办人、中国史地学权威张其昀,台湾政治大学校长、国际公法专家陈治世。
陆景武还曾先后在台湾大学、政治大学、中国文化大学、东吴大学、辅仁大学、东海大学、逢甲大学等多所大学任教职,是台湾观光旅游教育的先驱者。他所提出的“观光”的英文定义:“无烟囱的工厂,无语言的宣传,无课本的教育,无口号的政治,无会议的外交”,被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采纳并录入官方文件。
尽管事业有成,但陆景武始终有颗中国心,十分关心祖国的统一。上世纪80年代,在海峡两岸关系最困难的时候,他曾邀请国家旅游局原局长、中国旅游协会会长韩克华赴台参加学术会议。这是大陆第一位部长级官员访台。
1998年退休后,他选择返回大陆定居佛山顺德。其后在北大、浙大、南开、上海师大、青岛大学和中大等高校讲座、授课,分享他游历五大洲百余个国家、地区和重要城市的人生阅历与体验,促进祖国大陆的观光旅游事业。其间,北大曾诚恳挽留他任客座教授,但由于年事已高且不习惯北方气候,陆景武最终选择了母校,从1999年至今一直担任中大客座教授。
陆景武对于两岸合作交流的贡献,亦在于他的超前眼光。多年前他就呼吁制订旅游法解决旅游意外和纠纷,今年“十一”,我国的《旅游法》正式颁布实施。
一生从教,陆景武的门生遍布台湾、港澳和大陆,他利用自己的影响力一直呼吁扩大两岸交流,开放陆生入台并消除限制,争取奖学金和医疗待遇。“只要不断加深两岸沟通,两岸的前景一定会更好。”“交流多了,误会、障碍才会消除。”他反复地说。
■对话两岸交流合作可以消除误解
南方日报:您为什么选择赠送字画给中大?
陆景武:中大是我的母校,是国父孙中山手创的学校,孙中山先生是我的偶像。“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的校训影响了我一生。我的家族两代人与中大缘分也很深。
南方日报:您对海峡两岸关系的前景怎么看?
陆景武:两岸要先易后难,不断交流、合作,尤其是青年人之间的交流合作,观光旅游是很好的方式。我的知识、学识和见识都是从旅游而来。交流可以消除误解,增加信任,增进友谊。慢慢到了下一代和更下一代,就没有了前辈的历史恩怨,一定有好的结果。两岸前景一定会更好,最终实现和平统一。
南方日报:您对两岸的青年人很关心,有什么寄语?
陆景武:21世纪是亚洲的世纪,亚洲的世纪是中国人的世纪。希望下一代青年要传承“辛亥精神”,牺牲小我,成全大我,从小培养爱国主义观念,青年人还要弘扬孝道文化,立大志,做大事。
[责任编辑:段雯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