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6岁以上儿童中,会讲国语和闽南语的有80%以上,但是会讲客家话的不到6%。尽管台湾小学有客家话课程,有客家电视台和广播电台,但不得不说客家话萎缩现象依然很严重。”在8月13日召开的客家文化发展及客家语言保存论坛上,当台湾政治大学教授彭钦清说出这个调查时,全场哗然。
无论台上还是台下,很多人都是带着寻根问祖这个梦想,来到赣州参加第六届海峡两岸客家高峰论坛的。他们有一个共同的身份标签:客家人。他们此行聚在一起,讲客家话、吃客家菜、唱客家歌。当台上的发言者讲出一两句客家话时,台下总有一阵阵客家话高声回应。
客家先民始于秦征岭南融百越时期,中原汉族大举南迁,到达今广东、福建、江西等地与南方百越群体互通婚姻,经过千年演化,形成南方一支稳定而又独具特色的民系。台湾中华海峡两岸客家文经交流协会秘书长黄肇松介绍说,目前,全球有约6400万客家人。单以城市来分,赣州以800万客家人居首位。而在宝岛台湾2400余万总人口中,有五分之一是“客郎”。赣南独特的客家文化与台湾有着深刻的文化和血缘渊源。正是基于这种剪不断的文化和血脉情缘,赣南与台湾同胞一直保持着密切联系。
海峡两岸客家高峰论坛,就是在两岸客家人同宗同祖、血浓于水的背景下应运而生。前几年,论坛曾在台北、福建龙岩、广东梅州等客家人聚居地召开。今年,是该论坛首次来到江西、来到客家人数最多的城市——赣州举行。很多台湾客属宗亲都感叹,在这里感受到传统的客家风俗和深厚的客家文化,也在这里找到了“回家的路”。
就是在这个本应是两岸客家人“大团聚、共欢喜”的日子,不少人却冷静地看出客家语言存在不是继续“传承”而是走向“船沉”的危急。赣南师范学院客家研究院副院长周建新说:“客家人虽是台湾的第二大族群,但长期以来,台湾客家人一直隐而不显,直至上世纪80年代面临族群文化消亡的危机,才发起‘还我母语’的运动。”而赣州也直到约20年前,才广泛宣称是与粤东、闽西相提并论的全国三大客家人聚居地之一,不少身处赣州的客家人因此倍觉自豪。台湾中央大学客家学院院长罗肇锦回忆道:“30年前,我到瑞金访问,问当地人讲的是不是客家话,他们摇头说自己讲的是‘本地话’;这几年,我在赣州,有人给我介绍,说80%的赣州人讲的都是客家话。”与此对应的是,赣南较好地保留了大年初一半夜做起牙、立夏男女老少过秤、重阳节吃薯包等客家风俗。
客家话为何在近些年重新面临萎缩的窘境。一些台湾嘉宾认为,这归咎于客家话发音的多样化。因为发音太多太杂,才导致传承出现困难。有时在同一家客家电视台,对同一个事物的发音就有好几种。针对“统一客家话发音”的建议,彭钦清认为:“每一种腔调的客家话都代表着一种传承,我不建议急着统一客家话发音,还是自然消亡的方式更容易让人接受。”他提出,客家人可以从在家庭内部讲客家话开始做起,尤其是要多让年轻人用客家话交流。
作为客家文化的一种形式,客家话正以“文化软实力”的姿态,推动着赣台经贸文化交流。如果客家话能够较好传承,赣台两地客家人就能更加亲切地共叙一脉亲情。台湾联合大学客家研究学院副研究员刘焕云认为,客家人首先自己要愿意讲客家话,有关方面同时编撰客家字典、客家话教材,成立客家语文教学资源中心。在刘焕云看来,传承客家话的方式可以再活泼一点,“可以把客家话创作成为流行音乐,让年轻人哼着歌在街头巷尾传唱”。
本报记者 张武明
[责任编辑:段雯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