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关键词:
中国台湾网  >   地方  >   文化交流与合作

台北人挚爱与坚持召唤诗魂:东坡在往台湾的路上

2014年07月29日 11:06:16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字号:    

台北人挚爱与坚持召唤诗魂:东坡在往台湾的路上

  《苏东坡像》(中国画)王 震作 (图片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文章自古说三苏”。于今,关于“三苏”,我们又能说出多少呢?就算传世最久的苏东坡,除了“明月几时有”、“大江东去”、“十年生死两茫茫”,我们还能再说些什么呢?

  1101年,苏东坡离开这个世界,911年了,他的确走得太远了。但近日的台北,有一个夜晚是属于苏东坡的,有一座舞台是属于苏词的。台北的艺术工作者把这个晚上命名为:东坡在路上。以此,召唤坡仙的到来。

  台北

  这一夜召唤东坡

  东坡在路上

  和童仆和一匹驴

  和飘忽的风烟窸窣的草业

  来不及与家人道别

  他

  望进地平线露出

  黑砚的颜色

  ……

  舞台上,台湾诗人陈义芝朗诵自己的诗作《东坡在路上》,并在如话剧般布置的书房里与这台文学晚会的导演陈怡蓁谈论苏词,引导观众走进东坡的生活与境界。

  3年前,诗人陈义芝应邀到加拿大参加研讨会,随身带了《东坡乐府》翻阅,有感而发写了《东坡在路上》。这首诗被台湾趋势教育基金会执行长陈怡蓁读到,激发了她的创意——办一场苏东坡的文学晚会,就叫“东坡在路上”。

  为了吸引更多的年轻人走进苏词的世界,给观众一场真正的晚会而不是朗诵会,陈怡蓁放弃诗词就要朗诵的形式,而是用南管、昆曲、流行歌曲、书法、舞蹈、多媒体声光电等多种形式,表达苏东坡与苏词。

  在3000多首苏东坡诗词中,晚会精选了24首,用南管、昆曲表现《前赤壁赋》、《临江仙》,邀请知名歌手殷正洋演唱被邓丽君唱红的《水调歌头》、《念奴娇》,请书法家游国庆上台即席书写苏词,让观众随着笔墨的流动体会“身如不系之舟”的潇洒酣畅。

  晚会结束时,所有参加表演者轮流朗诵现代诗《东坡在路上》,陈怡蓁坚持以现代诗压轴,想表达现代人对东坡的理解与传承,“这才是对苏东坡最深的敬意!”。

  第一课

  去看《寒食帖》

  在剧场要算计票房、观众在追逐娱乐的当下,台北有一个属于苏词的舞台、有一群买账的观众着实令人欣慰。这样的舞台和观众不是凭空而降,它来自学者、媒体、艺术家对苏东坡的合力推荐。记者曾在台北诚品书店观察,《蒋勋说宋词》一直摆在畅销书推荐区内,长达数月之久;这场晚会之前,《联合报》整版刊出蒋勋评价苏词的文章,并预告晚会消息;“云门舞集”所有新招收的演员,第一课就是带到博物院看东坡的《寒食帖》……日积月累,千年苏东坡已陪伴在现代人的左右,苏词之美已令人景仰。

  如果说台湾有苏东坡热,学者蒋勋当为首功。无论是讲座、写文章还是出书,蒋勋以宋词的优雅从容不倦地讲述着苏东坡,且看他在《联合报》写苏东坡的开篇:“东坡在历史灰飞烟灭里仍然看到‘江山如画’,看到多少豪杰的生命,如此年轻过,眷恋过,梦想过,曾经如此明媚华丽……”

  最妙的是,他不仅讲词、讲生平,他还在评说生命体验。

  在《蒋勋说宋词》苏东坡一章中,讲到东坡经历牢狱之灾后写《念奴娇》时,他突然荡开一笔,交待“东坡”的来历:“当人家都喜欢你的时候,你爱别人是容易的,如果人家都恨你,你还要说你爱别人,其实不是那么容易的。这个时候他没有朋友了,没有人敢碰他了,马孟德这个唯一还可以照顾他的朋友,就找了东边的一块坡地去给他耕种,所以苏轼取号‘东坡居士’。这个时候苏轼死掉了,苏东坡活过来了。那首‘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就是这个时候写的,所以大家看到《念奴娇》的时候,你会感觉到苏轼不是走在宋朝了,而是苏东坡走在三国的历史当中了。”

  就是这种有个性、有温度的文字留住了读者,召回了东坡……

  苏词

  成为精神的陪伴

  名家的品位与爱好对社会大众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力,台湾“云门舞集”的掌门人林怀民也是“苏迷”。作为一个舞蹈家,他在挥洒的墨迹里欣赏苏东坡,在他的眼里,《寒食帖》不是点线撇捺,是生命中一些重要的东西被释放了出来,因此他要求初入“云门舞集”的演员必须去看《寒食帖》。

  林怀民爱苏东坡,苏东坡也成就了“云门舞集”。说到“云门舞集”,大家都会谈到《行草》三部曲,即2001年林怀民创作的《行草》、2003年创作的《行草2》和2005年创作的《狂草》,三部曲的灵感来自于王羲之的《奉桔帖》、苏东坡的《寒食帖》、张旭的行草、怀素的狂草。林怀民接受媒体访问时说:“写毛笔字时,一个简单的‘一’字,就有那么多的回转,写字时笔断意连,这跟舞蹈是完全相通的。”

  书法对于林怀民和他的舞团来说,不是象牙塔里的清玩,而是提升自己的审美、激发自己创作的源泉,因此,团里的一些演员在外出演出时也带着毛笔,有时间就坐在旅馆里写字、看《寒食帖》,“没有人这么要求他们,但是他们不会去夜店,他们安静地打坐、写字,因为他们对生命有了不一样的美感和要求。”林怀民说。

  林怀民爱苏东坡的启示是,当苏东坡不再是雅致的装饰、文化的标签,当苏作成为人精神的陪伴、创作的必须,东坡才真正跋涉过900多年的旅程,向我们走来。

  东坡在路上,台北人以他们的挚爱与坚持召唤诗魂,坚信:东坡在往台湾的路上……

[责任编辑:段方君]

地方台办主任活动报道汇集

地方通讯员园地

联系我们

联系电话:010-83998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