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葺一新的刘家大院(资料图片)
福州市区的古民宅有多处,但规模最大的一处宅院,那便是位于福州三坊七巷光禄坊的刘家大院。刘家大院占地面积4500多平方米,古朴典雅,让前来参观的游客不禁啧啧称赞。现今的刘家大院虽显得有些寂静,却依旧难掩旧日宅内的人丁兴旺。
记者了解到,刘家大院被当作全国首个社区博物馆——三坊七巷社区博物馆的中心展馆,正在进行紧张布展,集中展示三坊七巷的里坊制度、明清建筑、闽都民俗、坊巷群贤等内容,将于明年下半年对外开放。届时游客可在此总体领略三坊七巷的建筑风格和文化精髓。此外,还将有20尊左右三坊七巷主要名人蜡像布置在刘家大院中,届时会出现名人穿越时空,群坐论道的生动场面。
刘家大院是龙山刘氏兄弟刘齐衢、刘齐衔(林则徐大女婿)的故居,曾于清朝时期进行过大规模改建,后传至刘家子孙继续修缮。记者发现这座宅院自西而东四座并列,东从道南祠,西至早题巷,南临光禄坊大街,北靠大光里。偌大的宅院占据了半个光禄坊,因而也被人形象地称之为“刘半街”。
福州三坊七巷管委会文史研究部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刘家大院始建于明代,坐北朝南,四面封火高墙,有5-7米高,穿斗式木构架,双坡青瓦顶,鞍式山墙,院墙檐下有彩色灰塑花边纹饰。在院内,记者见到,宅院的建筑用材都颇为考究阔绰,全都是精挑细选和特殊加工的。诸如40余间大小厢房的门扇、窗门、壁扇、窗棂用楠木(或杉木)制成。而3米多长的抱围大柱有100多根,青石柱上雕有八骏马等精美图案,3米以上的铺地石多达300多条。
刘家大院用两堵隔墙将院落的五开间隔开,中间三间,左右各一间,形成“明三暗五”的格局。福州三坊七巷管委会文史研究部工作人员介绍说,在当时五开间是三品以上大臣才能使用的建筑规制,刘家大院在建筑上不失气派的同时,又巧妙地规避了社会等级制度。
刘家大院因其规模宏大受人关注,更因为一个个后人在各领域中作出突出贡献而著称。刘氏家族是福州的名门望族,其后人中有刘齐衔的长孙刘崇佑等兄弟,他们出资建立福州电气股份有限公司,结束了福州古城秉烛夜行的历史,刘家因此也有“电光刘”的雅号。
从刘家大院也走出了不少赴台任职的有才之人。刘家谋便是其中佼佼者之一。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清道光十二年(1832年),刘家谋中举,后担任宁德、台湾教谕,于清道光三十年(1850年)任台湾府儒学训导,传播中原文化,宣传儒学精髓。在台湾的4年时间,刘家谋还著有《海音》2卷及100首诗歌,来记录台湾岁时人事、饮食服饰、方言俚语、礼仪礼节等风土人情,以及官吏施政利弊。其中还有对英勇抗夷、保卫台湾领土将士的热情歌颂。
此外,刘家大院还住过许多名人,如明末画家许友、清康熙进士林佶与兄林侗、清咸丰进士龚易图、现代著名作家郁达夫。
刘家大院仿佛三坊七巷的客厅,是三坊七巷的标志性建筑物,也是坊间历史文明的整体缩影。它不仅是近代民族工业文明的代表,也是人们追溯历史渊源的良好平台。(记者 李向娟 实习生 高洋洋)
[责任编辑:段方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