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关键词:
中国台湾网  >   地方  >   文化交流与合作

台湾东森电视台走进贵州民族民俗博物馆(组图)

2014年07月29日 11:12:15  来源:中国台湾网
字号:    

  贵州民族民俗博物馆(贵阳市台办 胡珊珊 摄)

  中国台湾网7月13日贵阳消息 座落在贵阳市白云区的贵州民族民俗博物馆,外表看似普通,里面却珍藏着“中国苗族服饰收藏第一人”曾宪阳先生毕身的心血。日前,台湾东森电视台《生活接力棒》栏目组一行走进贵州民族民俗博物馆,曾宪阳先生的女儿,馆长曾丽向我们讲述了父亲和她与苗绣服饰的一世情缘。

  因父亲一直从事苗绣文化的研究与收藏,从小就被父亲使唤帮忙整理绣片等活的曾丽从心里非常厌恶父亲的工作。长大后,她更是豪不犹豫地选择了工科。直到父亲生病、过世,血脉相承的感情和难言的悲痛让她开始重新审视父亲钟爱的事业。

  曾丽全面接管了父亲的藏品,从最初的为能尽孝,完成父亲遗愿,到2007年,经整理、规划,最终创建了贵州民族民俗博物馆,投入了所有感情和精力的曾丽对手中的苗绣早已割舍不下。她的人生重新起步,以苗绣文化的传承与发扬为使命和动力,2010年以来,她踏上了重走父亲当年的苗疆路;重访父亲当年拍摄过的60多个村寨;完成新版《苗装》画册;去理解、观察、记录苗装和苗族人今天的生存状态。

  采访中,曾丽说,在我见到苗装后,我觉得那就是我心目中的霓裳。见到苗装的感觉,我喜欢用一个词来表达——艳遇!”为了期待的“艳遇”,曾丽沿着父亲当年走过的路,一次次走进苗寨。

  随着社会快速的发展进程,许多古老的民族文化正受到冲击,面临失传。苗绣艺术也不例外。在重走苗疆路的过程中,曾丽发现了这一严峻问题。她向我们介绍道,她馆里的这位绣娘堪称苗绣大师,但由于没有文化,连基本的生活保障都困难。为此,绣娘抱怨至极,并表示不会再让女儿沿袭自己的路。无奈之下,曾丽接回了在外地打工的绣娘,安顿好她的家人,并让她在自己的博物馆里工作。

  然而这只能是缓解之计,如何才能挽救即将失传的艺术呢?几经思索,曾丽创建了贵阳中视和阳文化传媒公司,旗下机构贵阳苗疆故事民族服饰博物馆、贵阳苗疆故事研究所、贵阳苗疆故事绣娘工坊、贵阳苗疆故事百工坊。她一方面让包括苗绣、蜡染等手艺人有了生存立足之地;另一方面带着这些创作长年奔走于全国乃至世界各地,进行展示和销售。曾丽将民族文化与市场经济相结合,她要越来越多的人认识、了解、爱上中国的苗绣等传统艺术。

  “苗族历史上只有语言没有文字,苗绣就像一本“无字天书”,服饰上的符码就仿佛是无声的语言,记录了苗族的历史、情感、希望。比如“万字文”、“蝴蝶妈妈”、“龙图腾”等等,苗族把自己民族的千载传奇都写在了自己的服装上。”说起热爱的事业,曾丽一会眼里泛着泪光,一会又满脸兴奋。

  编导小翁告诉我们,无需太多沟通,只要看着这些绣片,翻阅新旧两本《苗装》,跟着曾丽的回忆,苗族同胞发达、美妙的刺绣文化之路就会呈现眼前。拍完博物馆,栏目组仍意犹未尽,又跟着曾丽到凯里等地重走了一次苗疆路。

  深受打动的栏目组一行告诉我们:我们的心已被曾丽、被苗绣文化征服,我们拍出来的节目也一定能征服广大观众。相信看过这一期节目后,会有更多的朋友爱上苗绣。(中国台湾网贵阳市台办通讯员 胡珊珊)

[责任编辑:段方君]

地方台办主任活动报道汇集

地方通讯员园地

联系我们

联系电话:010-83998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