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与会黄埔后代在上海参观淞沪抗战纪念馆。
7月7日,来自海峡两岸的黄埔校友、亲属和学者共200余人汇聚上海,参加第三届“中山·黄埔·两岸情”论坛。他们有的是黄埔毕业的耄耋老人,更多的是国共两党黄埔人的后代。记者看到,黄埔后人在小雨中相携着参观淞沪抗战纪念馆,陈毅之子陈小鲁与张灵甫之子张道宇自然地握手交谈,台湾退役将领上台高歌一曲……走过历史烟云,大家相聚黄浦江畔,共话两岸和平发展,意义不同寻常。
“黄埔情”传二代
两岸重启交流大门后,散居的黄埔校友联系加强,据了解,仅上海市黄埔同学会近年来就接待台湾和海外校友4000多人次。
2010年5月, 由台湾新同盟会会长许历农等发起的“中山·黄埔·两岸情”论坛在台北举行,主旨是以“黄埔精神”为纽带,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去年的第二届论坛在北京举办。
在周恩来侄女周秉德看来,三届的论坛把黄埔情激发得愈发紧密,她说:“大家在一起聊得挺深,也能互相理解。”
为举办论坛忙前忙后的香港地区全国政协委员胡葆琳说,看到这么多国共两党知名黄埔师生的后人在一起把酒言欢,感到十分欣慰。“论坛的连续举办,显示了黄埔精神的强大凝聚力和生命力。”
对此,台湾退役将领李贵发很有同感。他说,黄埔前期老将逐渐凋零,他们的子孙却在善意地相互往来,经常联谊,为父祖辈相互间曾经有过的争端弥补遗憾。他期盼黄埔的新生军,能做两岸关系的润滑剂。
专程从洛杉矶赶来的刘伟民先生,是黄埔六期生刘放吾将军之子。其父曾率中国远征军新38师113团,在缅甸击溃日军,解救英军7000多人,创造了抗战史上辉煌的仁安羌大捷。刘伟民说,过去黄埔师生曾兵戎相见,但最终并没有影响到我们黄埔后人的感情。记得年前对外友协李小林会长(李先念之女)到访洛杉矶,我邀请许多国民党名将的后代一起交流,大家从抗战谈到内战,谈到今天的海峡两岸,非常坦诚,最后李会长感叹:当年父辈的理念或许不同,但我们后辈如果团结一致,就会到处受人尊重。
解读“黄埔精神”
7月7日一天的论坛发言,大家抚今追昔,畅所欲言。播放大型纪录片《黄埔军校》片段,更激发了共同记忆,发言者语不能收。
郭沫若的女儿郭平英,回忆了父亲在1937年8月淞沪会战时的经历。他受前线指挥官陈诚等的邀请,到硝烟弥漫的宝山、浦东进行战地采访。今天再读他的诗文,还是激动人心。淞沪会战中,众多黄埔出身的军官们身先士卒,血染松江,多么悲壮!
在国难当头的时候,家可毁,血可流,唯有民族不可亡!这是包括黄埔官兵在内的中国军人的共同信念。论坛上,20位发言嘉宾的话题,自然地围绕不同时代情境下的“黄埔精神”展开。
94岁高龄、人称“许老爹”的许历农认为,黄埔精神是牺牲精神、负责精神、团结精神。
徐向前元帅之子徐小岩言简意赅:我理解是很简单的一句话,叫做“两不、两爱”——不要钱不要命,爱国家爱百姓,加起来就是一种奉献的精神。
聂荣臻之女聂力认为,完成老一辈未完成的愿望,实现海峡两岸早日统一,传承老一代黄埔人的黄埔思想,是作为黄埔后人对黄埔精神的解读。
许历农在讲话中坦言,目前两岸之间“确有若干矛盾”,但也有更多共同利益。“这些矛盾差异不必去纠缠不清,共同的利益当须发扬光大。盼望两岸共同努力,追求进步,达到能相互接纳的水平。时机是可变的,两岸必须有所作为,经营创造。”
与会多位退役将领谈到,近几年,世界在热议中国的发展,要在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里成功崛起,中国需要树立一种刚韧强健的民族精神。当年黄埔军校把“升官发财请往别处,贪生怕死莫入斯门”刻在校门,黄埔师生把“投身革命、为民先锋”引为人生光荣,这种精神也是现在我们国民需要的。
新党主席郁慕明说:谈“黄埔精神”的精髓是传承、发扬。传承就是一代一代地延续下来,向下扎根;发扬就是秉持“亲爱精诚”的黄埔校训,向外扩展。黄埔一期生郑洞国之孙郑建邦也说,黄埔精神只有开始,没有终结。
叶剑英之女叶向真表示:抗战中,中国人民为保卫山河可以不分党派、地域,现在我们的领土也受到外国的觊觎,我认为,党派的分歧再怎么样,也大不过国家的共同利益。希望两岸中国人,为捍卫国土达成共识,不分彼此互相支持。
全国政协委员乐美真说,两岸同属一中,确立了这一点,双方可求同存异,寻找两岸的交集,在交集点上可做很多事情,这需要有智慧。 (连锦添)
[责任编辑:张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