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席两岸侨联和平发展论坛的台胞和侨胞祭拜黄兴墓
由中国侨联和台湾中华侨联总会共同主办的“2012两岸侨联和平发展论坛”,6月17日在厦门举行。论坛吸引了台湾岛内及海外200多名嘉宾参加。论坛以“携手传承中华文明,共同建设侨乡文化”为主题,针对两岸共同的根亲文化和侨乡文化进行交流、互动。
为“骨架”增添“血肉”
自2004年开启的两岸侨联交流,已经走过八个春秋;“两岸侨联和平发展论坛”自2006年至今,已举办7届。如果说,两岸侨联先后在北京、厦门、澳门联合举办“论坛”,是为两岸侨联合作交流搭起了“骨架”的话,今年的论坛活动,则是为这副“骨架”增添“血肉”,使论坛这个平台活鲜起来,充满生命力。
中国侨联副秘书长、海外联谊部部长林佑辉说:“今年的论坛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在台湾举行的恳亲活动,一是在厦门举行的论坛。恳亲活动可以看作是论坛的基础。”
林佑辉告诉记者,之所以搞恳亲活动,是因为两岸侨联在交流中发现,海外侨胞与大陆和台湾的联系,很多是以同乡会、宗亲会为纽带的。遍布世界各地的同乡会、宗亲会,联系着千千万万的海外侨胞。如果两岸侨联牵手,再和海外同乡会、宗亲会形成紧密联系,那么,我们所说的推进海外和谐侨社建设就有了庞大的群众基础。
于是,6月初,两岸侨联在台湾举办的恳亲活动,果然有了强烈的反响。在台南举办恳亲会活动时,前国民党台南市议会党团书记长、无党籍市议员洪玉凤受邀与会。她谈到福建寻根的过程,几度哽咽,让现场两岸乡亲无不动容。
她说,前两年,她到厦门参加海峡论坛,抽空到堂哥莆田的家,堂哥端了一碗面线,让她感动得流泪。因为,每年的过年,父亲都是煮同样的面线当早餐。洪玉凤说,这些年来,她一直与堂兄有联系;台湾每有台风灾害,三更半夜也会接到福建莆田打来问平安的电话。她说:“这种亲情血缘是切不断的!”她相信,延续这样的血缘关系,两岸会愈走愈亲,未来能愈来愈好。
“根亲文化”有待发掘
恳亲期间,福建各级侨联、社团与台湾的19个同乡会、商会、宗亲和文化机构进行了恳亲交流,并签订了友好合作协议,赠送了族谱,相约从各个领域推进双向交流,推动两岸合作。
台湾中华侨联总会理事长简汉生认为,通过两岸侨联的良性交往和互动,让两岸在海外的千千万万侨胞团结一致、互通有无、守望相助,共同为中华民族的复兴而努力。
今年的论坛,“根亲文化”成了中心议题。中国侨联副主席李卓彬认为,今年的论坛是以中国侨联主席林军赴台湾“亲情之旅”参访拉开序幕,进一步以“血缘之根”、“乡土之亲”为渠道,推动两岸侨界和两岸同胞的交流。
台湾中华侨联总会副秘书长廖俊杰认为,“根亲文化”资源丰富,有待发掘。他以“开漳圣王”为例,讲述了自己的观点。
“开漳圣王”文化作为祖根文化,已成为很多台湾同胞及海外侨胞思念故乡的精神寄托,成为两岸同胞联系亲情乡谊和民族感情的重要精神纽带。廖俊杰认为,两岸共祭“开漳圣王”是两岸交流的一个缩影。但两岸在福建共祭“开漳圣王”只是一个开始,将来他们会寻根至河南固始,中原才是他们的真正根源。
根亲:我们共同的记忆
中国侨联文化交流部副巡视员郭敏燕说,针对今年的论坛主题,组织参会的台胞和侨胞到各地参访,是论坛活动的一部分,也可以说是论坛理论的一种诠释。
6月18日至22日,出席两岸侨联和平发展论坛的嘉宾一行149人到湖南参观访问,祭拜黄兴墓、忠烈祠等地。
在长沙岳麓山上祭拜黄兴墓时,来自澳大利亚的杨怡生十分激动。他说:“黄兴先生在辛亥革命中有很重要的地位,在我们侨胞中有很大的影响。没想到祖国在这么特别的地方纪念黄兴先生,我们侨胞感到很亲切;两岸侨联能一起来长沙纪念黄兴先生,很有意义。”杨怡生是世界越柬寮华人团体联合会大洋洲负责人,去年在澳大利亚筹划举办了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的活动。
20日,参访团前往衡阳南岳衡山祭拜忠烈祠抗日阵亡将士。忠烈祠,安眠着张自忠、郝梦龄、佟麟阁、赵登禹等一大批爱国抗日将领。祭拜仪式后,廖俊杰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忠烈祠,这是我们两岸共同的记忆。此次参访祭拜忠烈祠,对增进两岸的民族认同感有着很重要的意义。廖俊杰说:“希望海峡两岸能够通过多层次的交流,共同推动和平发展,团结起来使中华民族更加强大。”
“根亲是我们共同的记忆。”对华侨历史深有研究的厦门大学教授李明欢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这种亲缘记忆,让海内外中华儿女的情感紧密相连。”
[责任编辑:段方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