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国松创作大展展厅一角。徐 蕾摄
在现当代美术史上,他是现代水墨画的推动者,是中国画革新的代表性画家之一;在两岸文化交流上,他是改革开放之后在大陆举办画展的第一位台湾画家,是两岸文化同根同源的杰出代表。
发扬光大中国画
“在西方大博物馆的陈列中,从参观人群对中西绘画的反映中,我们隐隐感到冷漠与悲凉。在刘国松的作品中,我听到了他大声疾呼。”大陆著名画家吴冠中曾这样说。
被誉为“现代水墨画之父”的刘国松年已八旬,一生倡导“中国画的现代化”。3月21日,台湾水墨名家刘国松“创作大展——八十回眸”,在中国美术馆开幕,共展出其1949年至2011年间创作的150余件重要作品,包括“太空画”“西藏系列”、“九寨沟系列”等系列的代表作,是其艺术作品最集中、最大规模的一次展示。
发布会上,说到自己多年来的创作心境,刘国松几度哽咽。年轻时他在国外参加一个画展,其中一幅中国汉字书法得到了许多西方艺术家的好评,大赞“日本的书法很漂亮”。刘国松立刻纠正说:“这是中国书法。”随后他在展厅里自豪地为西方艺术家们介绍中国文化,并说“日本很多的艺术都是从中国学来的。”话音刚落,一位日本的雕塑家挑衅道:“日本是从中国学了一些东西。但请问曾经的四大文明古国现在还有几个?当年的希腊文化不是被罗马发扬光大了吗?日本就是罗马,你们中国就是衰败的希腊。”
回忆到这里,刘国松眼睛湿润了。就在那刻起,他下定决心,一生要做的事就是倡导“中国画的现代化”,把中国画发扬光大。“模仿新的,不能代替模仿旧的;抄袭西洋的,不能代替抄袭中国的。”刘国松遍访西方,透彻地看到中国画面临的课题不仅是如何更新传统,还有如何在西方艺术的现代进程中建立东方艺术价值,使之与西方抗衡和对话。
“百年来中国艺术所遭遇的中西文化碰撞和交汇以及由此带来的文化矛盾与焦虑,在属于传统民族艺术的中国画领域显得格外突出。” 中国美术馆馆长范迪安说,“刘国松从台湾到香港,从大陆到海外,但始终脚踏于中华文化土壤,放眼世界艺术风云,拓出全新天地。”
着眼现代与创新
看刘国松的作品,可谓神游八极、吞吐大荒。
“在传统与现代这个文化关系中,他的着力点在于现代,在继承与创造这对文化命题上,他的艺术目标在于创造。”中国艺术报副社长朱虹子说,“他时时以一个现代人的眼光深刻透视中华民族的精神魂魄和美学思想,以良好的胃口吸纳各种现代绘画的技法,形成了在现代时空表达现代人精神的水墨画新境界。”
1968年底,刘国松在新闻中看到了美国宇宙飞船自月球背面拍摄的地球映像,开始创作“太空画”。从地表升腾至宇宙,揽日月而入画,在宇宙中感受造化的秩序与变幻,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刘国松从梦幻的太空归来,仍迷恋于神州大地。2000年,刘国松在西藏大学讲学期间,前往圣母峰体验雪域高原,雪山在阳光下熠熠生辉,成片的白云在山腰间飘动,刘国松沉浸于雪山之美,忘记了时间。
“回到日喀则,我太太吓了一跳,因为气压的关系,我的头虚肿得很大,像个大头娃娃。回到成都后,发现左耳失聪了。”刘国松笑着说。
两岸艺术家的责任
刘国松1932年生于安徽蚌埠,7岁那年,父亲在武汉保卫战中战死疆场,他成为一位英雄的遗孤。1949年,刘国松随学校来到了举目无亲的台湾。他现存最早的一件作品《妈妈,您在哪里?》是刚到台湾后所画的一张水彩画。在小小的明信片背面,生动地描绘了一个哭泣的男孩。这张刘国松的自画像表达了他对海峡对岸母亲的思念之情。
“在刘国松的身上,既可以看到一位艺术家为中国画现代化变革所作出的努力,还可以感受到台湾近几十年的艺术发展,感受到海峡两岸的艺术交流之情。”范迪安说。
1981年,刘国松应中国画研究院的邀请,第一次来大陆参加画展。“当时偷偷摸摸的,不想声张,结果一回台湾,就有台北的画家朋友打电话问我说,你去北京了?我当时就想,连朋友都知道了,台当局肯定也知道了,索性豁出去了。”之后刘国松多次在大陆举办巡回展和演讲。他对传统文人画理论的全新阐释,影响了大陆中青年画家,推动了近30年来中国当代水墨各种风格的涌现。
“作为中华文化的儿女,两岸艺术家有着共同的文化背景、思想和责任。希望两岸艺术家一起努力,迎接中华文化认同世纪的到来!”发布会上,刘国松铿锵有力的话语赢得了满场掌声。
八十回眸,回眸的不仅是一个艺术家的艺术人生,更映射着一个时代的精神。刘国松的爱国精神、创新精神,必将激励更多的艺术家们投入到更有意义的创作中去。
[责任编辑:吴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