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马英九视察“央广”时,站在蒋介石曾经使用的麦克风前听取简介
多年来其节目内容从心战喊话、间谍密码到“靡靡之音”不断翻新
近日,英国广播公司(BBC)、美国之音(VOA)先后宣布计划停止中文广播的消息,引起了台湾媒体的高度关注。很快,有岛内舆论提出台湾“中央广播电台”(以下简称“央广”)决不能跟风,要继续坚持对大陆广播。
曾被视为重要战场
“下面请欣赏歌曲《梅花》……”据老家在浙江的马女士介绍,小时候摆弄收音机时有时能听到这样一个奇怪的调频。虽然里面男女播音员的普通话标准而富有磁性,但节目“确实没什么意思”。1949年国民党迁台后,过去负责宣传抗日、激励民心士气的“空中武器”——“中央广播电台”,变成了对大陆“心战喊话”的重要单位。
作为当时岛内唯一的“国家广播电台”,“央广”只能向海外放送、不能对台湾地区广播,使得它在一般百姓眼中成为一个陌生而神秘的机构。但对于老一辈“央广”工作人员来说,这里就是“解救大陆同胞”最重要的阵地。因此BBC、VOA打算停止中文广播的消息传出后,从“央广”退休的工作人员立即投书媒体呼吁“对大陆广播不能喊停”。文章指责英美政府“犯了一个战略性的错误”,强调“台湾不能在资讯战上丧失传统里,不能重蹈英美覆辙,拱手让出战场”。
文章还强调,在两岸经济等各层面加深交流之际,“央广”节目更是大陆民间了解台湾各方面发展的重要渠道。
从心战喊话到邓丽君
老一辈“央广”人固执的想法,跟过去几十年他们的工作内容不无相关。上世纪60年代,“央广”对大陆广播推出的重头节目名为《三家村夜话》。节目开头,先是一句男声“要知中共派系斗争的原因,请听三家村夜话”,接着一句女声“要知人民痛苦的原因,请听三家村夜话”,然后是一出长度约10分钟的广播短剧,内容不外乎丑化、抹黑大陆高层。另一种心战喊话主要针对大陆军人。如“央广”曾反复播报“欢迎驾机‘起义’来归,奖金为×两黄金”(×依照飞机型号各有不同),以及详细的飞行路线与“摇摆机翼”等“投诚”指示。
还有一类“特约通信”节目,则酷似电视剧《潜伏》中的情节。通常播音员在节目里以4个数字为一组,一组一组地播报,每组数字代表一个字,传送给台当局派驻在大陆的情报人员。这些“密码”指示的都是紧要之事,每6到7小时播出一次,播出时间不时更改,以防大陆破解。
到上世纪80年代,随着两岸开放交往,加上“央广”从台“国防部”管辖下独立出来成为财团法人,播出内容才渐渐有了变化。节目中逐渐增加了流行歌曲、生活新知、励志小品之类的软性节目,节目风格开始走活泼、温馨路线。
这一时期,周一到周六晚上的《邓丽君时间》是“央广”对大陆广播的“拳头产品”。为了扩大影响,一些“央广”播音员甚至想出到大陆办听友会,于是在节目中暗示“某月某日我们会去某市的某饭店,欢迎大家来坐坐”。
马英九拨乱反正
除了“央广”老员工,台湾地区领导人马英九也跟“央广”交情很深。担任台北市长期间,马英九就曾到“央广”做客;“出访”俄罗斯时,“央广”俄语主播刘宇卫担任其翻译。
2008年12月3日,刚刚上台半年多的马英九二度前往“央广”视察,并通过广播亲自对大陆民众喊话。视察过程中,他还在电台历史馆聆听了“央广”保存的孙中山、蒋介石以及蒋经国等人的讲话。当馆中播出孙中山讲话时,因其浓重的广东口音,马英九一开始还不好意思询问这究竟是哪位前辈的声音,经人告知之后才恍然大悟。随后播出蒋经国讲话时,曾长年担任蒋经国秘书的马英九一听就听出来了。
马英九视察“央广”后,对其做出的指示之一就是“少批评中国大陆”。事实上,这是对“央广”的一次拨乱反正,因为陈水扁2000年当选台湾地区领导人后曾对“央广”人员进行大换血,指使一批“台独”分子通过广播散布“台独”理念。如2003年1月1日起,台呼由“中央广播电台——台北国际之声”改成了“中央广播电台——来自台湾的声音”。 2004年陈水扁连任后,“央广”台呼再次修改,由“来自台湾的声音”改为“台湾之音”。在节目名称上,以“中国”和 “台湾”区分两岸。这一时期的“央广”节目内容上更是充斥着批评大陆人权问题、鼓吹台湾“民主”等单元。
相关链接:
曾被称为“重庆之蛙”
“央广”1928年由国民党大佬陈果夫倡议并筹措经费成立的,当年8月1日在南京开始播音。开播仪式当天,蒋介石亲临现场并发表讲话。
日本加紧侵略中国后,“央广”砸重金请德国技术公司增强功率,不仅把东京广播强压下去,电波甚至可覆盖印度、新西兰和美国旧金山。抗日战争爆发后,“央广”被迫内迁,1938年3月在重庆恢复播音。日本媒体曾经质问:“我皇军飞机大炸重庆,那里的青蛙全部炸死无声了,为什么中央电台还是叫个不停?”“央广”因此得名“炸不死的重庆之蛙”。(《世界新闻报》 记者 吴灿)
[责任编辑:石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