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关键词:
中国台湾网  >   地方  >   文化交流与合作

台北孔庙:从“望之俨然”到“即之也温”(图)

2014年07月29日 11:27:46  来源:人民日报
字号:    

台北孔庙大成殿。

参加“书福道”的学童。

  上演孔子的剧目,还有什么剧场比孔庙更情景交融?

  台北推出一系列活化孔庙的活动,让这座庄严肃穆的殿堂,化身为亦真亦幻的剧场,化身为如临其境的讲堂。

  孔庙讲习

  不由自主生虔敬之心

  “今天,我们要写的是‘行善’。”

  1月的一个午后,台北孔庙仪门门廊上,木桌椅挤在红色廊柱间,二十几个不到十岁的儿童排排坐,听何正一老师的书法课。老师清亮的嗓音,儿童轻浅的笑声,宛如冬日的炭火,驱散冷清孤寂,留下温暖安宁。

  百多年历史的台北孔庙,仿佛闹市中的隐者。门前大龙街,人来人往。一壁之隔的孔庙,除去一年一度的祭孔大典,大多时鸟鸣虫嘶,叶落有声。

  从2010年秋末至2011年夏初,台北市政府启动了一项孔庙历史城区观光再生计划,包括情景剧“孔庙传奇三部曲”、“舞动儒风”古礼祭典展演与体验等一系列活动。孔庙由此从“望之俨然”,走向“即之也温”。

  书法课就是“舞动儒风”系列活动之一“书福道”。何正一从事书法教育多年,在孔庙殿堂内讲课还是头一次。站在供奉着夫子牌位的大成殿前,面对至圣先师,他说“不由自主多了尊敬之心”。

  大成殿前的祭台,也是浑然天成的舞台,但上演情景剧还是头一次。每周六晚是“孔庙传奇”三部曲的固定时间。殿前广场、门廊间,一排排塑料凳拼出观众席,剧场实在简陋;但背后是雕梁画柱、庄严宏伟的大成殿,背景又华丽无比。

  台湾六艺剧团团长刘克华是“孔庙传奇”三部曲的导演。他说,在孔庙演出肯定要受限于场地。比如,不能随便钉钉子,灯光设计不能像其它剧场那么随心所欲,但孔庙自有一种质感。“在其它剧场里表演古代剧目,会与现代化的剧场有强烈反差。这里演出与剧场十分契合。演员先多了虔敬之心;观众也会有穿越时空的感觉,更容易入戏。”

  而且,这是“文武官员、至此下马”的孔庙,访客不仅要怀尊敬之心,还需走过一段长而曲折的路,才能到达剧场。这条路被导演直接编入剧情——观众从黉门进入,礼门前,身穿汉风服装的工作人员上前打躬作揖,奉上清茶,解渴稍息。而后,工作人员手提宫灯引领大家,走过泮池、万仞宫墙、棂星门……灯影绰绰中,工作人员轻声细语介绍:“看到状元桥上的竹形栏杆吗,这象征孔夫子的高风亮节”、“孔庙所有门上都没有楹联,这是因为在孔圣人面前,无人敢班门弄斧……”

  刘克华说,这条路线正好帮助观众完成时空转换过程。观众经由古建筑,配以古礼仪,逐渐走出都市的热闹喧嚣,进入古意幽幽的情境。

  典籍不老

  为童心埋下先贤种子

  “为什么要学习《论语》?为什么要读经?”一个名叫皓皓的小学生发出这样的疑问。这是“孔庙传奇”三部曲的第二部《童游孔庙》。

  活化孔庙,传承文化,至难至重是儿童。《论语》的文言文,如何让儿童明白?博大精深的儒家思想,如何浓缩进一小时的情景剧?既不能曲解孔子思想的本意,又要让儿童接受并喜欢,难矣哉!

  《童游孔庙》讲述皓皓不喜欢读经,他无意中回到了2500多年前,遇见孔子及其弟子,得以亲身感受孔子讲学的风采、了解佾舞的礼制意涵,并一同经历了陈蔡之困。为了帮孔子解难,皓皓想出用古代人不曾见过的气球吓退敌人。

  刘克华说,最初严谨的学者反对气球的安排,认为孔圣人怎么可能与气球联系在一起呢?最终他们说服了学者,“剧本讲的就是皓皓穿越了时空,逻辑上没有问题。”这个设计,背后是天马行空的童心。当然,最终起到退兵作用的还是孔夫子的儒家智慧。幻想与现实、严肃与童趣,找到了平衡点。

  剧本也使用了大量“之乎者也”的典雅中文。刘克华捏了一把汗,“不要说儿童,可能连一般观众都看不太懂,会不会看到一半,就拍屁股走人了?”不想,《童游孔庙》去年12月11日首演,800多位观众挤得满满登登。因为座位有限,还有200多人站着看完了一个钟头的演出。

  1月,台北时雨时晴。每周六晚的情景剧,至少仍有二三百位观众赶来捧场。一些学龄前儿童都看得津津有味,没有离席乱走。散场时,一位调皮的男孩口中念念有词,原来是剧中孔子不断重复的“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的《论语》警句。一位曾家小妹并不理解“智、仁、勇”的智慧,不过,她说,孔子是个值得尊敬的读书人。

  参加者多是儿童的还有“书福道”。除了教写书法,“书福道”的老师每天也会教一句《论语》,何正一那天教的是“巧言令色”。写着“行善”两个字,何正一不忘顺便教导小朋友:“长大了赚到钱,不要只放在自己口袋里,也要给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孩子们可能听到,也可能没听到,仍在纵兴挥毫,一双双小手写得无拘无束。

  活化孔庙、传扬儒家思想实在是大题目,当孩子们举着自己稚嫩的作品,站在大成殿前合影时;当孩子们偶尔记起某个冬夜看到读书人孔子以智退兵时,在他们心中或许也就埋下了一枚种子,一枚先贤留下的种子。

  六艺传承

  一个剧团的不谋而合

  每场演出,最紧张的观众恐怕就是刘克华。他安静地站在角落,仔细观察着剧场反应。45岁的刘克华10年前创办六艺剧团,剧团之名就取自孔子提出的六艺。他自称从小念了一些传统东西,“孔子和儒家的思想已内化到我们生活的态度,但一段时间以来,传统文化精神渐渐在台湾的教育领域里少了,我们希望用自己的一点力量,用表演的方式宣扬儒家精神。”

  刘克华说:“这些年来,我们山区学校也去,海边学校也去。一直觉得,自己与孔子周游列国布道很接近。”对理想的坚持接近,一路走来的艰辛也同样接近。六艺剧团因为不从事商业演出,演出经费主要来自政府机构或相关组织对校园的宣导资金,孔庙演出也不例外,经费十分拮据。剧团没有专职演员,连小型排练都挤在一个租来的小公寓里。不想,剧团竟然可以首开先河登上孔庙大成殿的舞台,宛如对十年坚持的掌声鼓励。

  初接此案时,情景剧还只是个抽象的概念,“如何把儒家精神从书本中活化出来,让普通人更直接地感受到先哲的思想,不只是一种抽象的道理”,更是艰巨的挑战。

  刘克华重读了四遍《论语》。演员们都是二十几岁的年轻人,他又找来白话版本的《论语》和孔子故事集,让他们先做功课。“排练期间,我们像上课一样,不断交流、讨论,对剧本中涉及的经典文字分析再分析。”

  最终,“孔庙传奇三部曲”除了《童游孔庙》,还包括已演完的《孔庙情缘》和待上演的《礼运大同》。《孔庙情缘》讲述的是台北士绅筹建孔庙和大陆泉州匠师来台组织建造的故事。《礼运大同》则演绎了孔子穿越时空来到现代社会,更坚定他坚持教育和“大同世界”的理念。

  刘克华说,“时代日新月异,提倡精神不会落伍,现代人需要寻找做人理念。”他期许,“如果观众觉得不错,我们或许可以做个儒家系列剧,或许可以到大陆各地的孔庙去演出,比如曲阜、北京,可以和大陆民众有更多的交流。”

  当然,孔庙历史城区观光再生计划刚刚启动,很多活动还在萌发与初创中。不过,可以期许,有刘克华、何正一等一群文化人的坚持,让孔庙成为文化园地,让现代人与先贤为伴,梦想并不遥远。(记者 孙立极)

[责任编辑:陈宁]

相关内容

地方台办主任活动报道汇集

地方通讯员园地

联系我们

联系电话:010-83998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