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台北举行的第15届中国现代化学术研讨会上,厦门大学中文系教授曾良和淡江大学教授傅锡壬惊讶发现,他们各自“简体字有历史传承,有民间基础”、“教学应‘由繁入简’,书写则‘繁简由之’”的观点从对岸学者那里得到共鸣。
海峡两岸关系协会和台湾财团法人促进中国现代化学术研究基金会连续2天举行的学术研讨会,将近年在两岸常引发争论的汉字繁简之辩列作一大讨论议题,汇集台北、厦门、北京多位语言学者进行讨论。
厦门大学中文系教授曾良指,“简体字在1949年以后在大陆出现、通行”的观点,是一种误解。他说,简体字有历史传承,有民间基础。“今天大陆使用的简体字绝大多数在古籍中出现过,并在民间长期流行;古籍原始资料如敦煌卷子斯3872《维摩诘经讲经文》中,夹杂‘门’、‘诫’、‘准’、‘个’等简体字,与今日简体写法相同。”
台湾学者、中国文化大学中文系教授金荣华在其提交大会的论文中写到,汉字在唐朝楷化以后,当时敦煌写本里就出现了不少繁体字以外的写法,有的是简化,有的是繁化,但简化是主流。
金荣华分析,宋元时,通俗文学刻本因市民阶层兴起而兴盛,书写简体字更多了;明清以降,简体字传承不息。“这个现象显示,千余年中国社会上的汉字使用,官方和士大夫阶层固然绝对以正字或繁体字为准,民间则比较没有拘束,简体字约定俗成,生生不息。”
[责任编辑:石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