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艺术家老舍先生的代表作《四世同堂》首度被改编成话剧,并将于今年10月27日在台北中山纪念馆拉开首演大幕,开创内地话剧首演赴台的历史。话剧由被誉为中国“最有才情女导演”的田沁鑫编剧兼导演,中国国家话剧院、北京市西城区人民政府、北青文化艺术公司、北京儿童艺术剧院股份有限公司共同出品。
话剧《四世同堂》新闻发布会7月15日在张一元天桥茶馆举行。除各出品方负责人之外,老舍先生的长女舒济作为该剧的文学顾问出席了发布会,并接受了出品方颁发的聘书。国家话剧院院长周志强在会上表示,改编排演《四世同堂》这样一部老舍先生的巨著,经过历时两年多的筹备,此外国家话剧院还将倾力奉献全院的明星资源,同时搭建一个开放式的演出平台,打造前所未有的全明星表演阵容。导演田沁鑫称,“未来观众看到的,将是一台既让人感觉熟悉、又富有强烈新现实主义风格的话剧《四世同堂》。”
据悉,话剧《四世同堂》将于今年10月27日在台北中山纪念馆拉开首演大幕,之后将在全国多个城市展开巡演,最后于2011年1月回到北京,在天桥剧场与首都观众见面。负责演出全程推广的北京巨龙世纪文化艺术有限公司还在与香港、澳门等地以及新加坡、美国、加拿大联系该剧的海外巡演。巡演结束之后,话剧《四世同堂》将成为位于西城区的国家话剧院新址剧场的驻演剧目。
酝酿多时 《四世同堂》终归“根据地”
《四世同堂》是伟大的人民艺术家老舍先生的代表作之一。文学界将其评为“20世纪中文小说一百强”,被称为“值得每一代中国人阅读的文学经典,值得每一个中国人珍藏的民族记忆。”老舍先生自称该部作品“是我从事写作以来最长的、可能也是最好的一本书。”其文学、艺术和思想、社会价值超越了《茶馆》、《骆驼祥子》等作品。原著中三部曲组成的壮阔史诗犹如《红楼梦》一般有着丰富的内涵,战争时的众生面貌、沦亡中的北平古都,一一在这部作品里鲜活地重现。
《四世同堂》是老舍先生唯一一部被两度改编为电视剧的作品,曾在20世纪、21世纪两次掀起热潮,成为老舍作品中观众认知度和情感最深切的作品,也是老舍作品乃至近现代文学作品中被改编次数、受众人数、获得好评最多的作品。剧中祁老太爷、瑞宣、冠晓荷、大赤包等人物刻画鲜明,栩栩如生,剧中“金嗓鼓王”骆玉笙演唱的主题歌《重整河山待后生》在几十年间广为传唱,影响了几代中国人。
据了解,老舍先生曾经为国家话剧院的前身――中国青年艺术剧院撰写过《方珍珠》、《西望长安》、《全家福》等多部著名舞台剧作品,并对此十分重视,将青艺视作自己舞台剧创作的“起家之地”。此次国家话剧院把《四世同堂》带上话剧舞台,可谓在这部文学巨著“迟到”六十余载登上话剧舞台时重归“根据地”。
强强联手 创新模式打造华人文化热点
发布会上,随着各出品方负责人将手中的金沙注入容器,一块如北京“老字号”招牌一般黑漆、金字的“四世同堂”牌匾呈现在人们面前,这也象征着话剧《四世同堂》项目正式启动,这部名家名著改编的话剧作品正式进入倒计时。
此次推出这部极有份量的大戏,幕后可谓是强强联手。国家话剧院是中国唯一一家国家级话剧院团,是中国话剧界的“航空母舰”;北京市西城区人民政府则将利用区内深厚的京味儿文化底蕴和丰硕的“非遗”成果,生动的再现当年的情景;北青文化艺术公司则背靠强大的媒体集团,对项目进行全程的强力宣传推广支持;而北京儿艺是国内首家由传统院团改制而来的企业,几年来积累了丰富的项目市场运作经验,为该剧的成功营销提供了强力的保障。如此一来,国家级剧院的艺术资源与政府资源和文化市场前沿的北青文化、北京儿艺的宣传资源及市场运作能力相结合,将最大限度地实现优势互补,成为体制改革的创新标杆之作,展示出中国舞台表演艺术的整体实力。
《四世同堂》的演出打破了以往京味儿话剧先在北京“打响”,然后走向全国的传统演出运作模式,改为初期先赴台湾首演,而后展开国内巡演,再回北京亮相的全新演出筹划思路。话剧《四世同堂》在台湾的首演是国家话剧院乃至国内戏剧院团首部在台湾首演的戏剧作品,将成为两岸文化艺术交流的重要里程碑,其后的全球盛大巡演将进一步弘扬中国经典文化,将“大华语圈”扩展向全世界,积极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
[责任编辑:石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