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台湾高雄的中山大学。中山商报记者明剑摄
孙中山先生曾三次赴台,1900年第一次赴台策划惠州起义,停留44天;1913年讨袁失败后第二次赴台商议国事,住地御成町梅屋敷成为现国父史迹纪念馆,1918年第三次赴台宣传唤起民族意识,只在船上接待。孙中山先生在台湾留下的足迹并不多,但并不影响台湾人民对他的敬仰。
站在曾经是世界最高楼的台北101,俯瞰台北大街小巷,以孙中山先生名字和思想命名的道路格外惹眼。南北向的中山路与东西向的忠孝路呈十字交叉,将台北分出上下左右四大块;穿城而过的中山高速不仅属于台北,更贯通台湾岛南北,从基隆到高雄;中山、逸仙、三民、民族、民权、民生等路名,成为这座城市深刻的历史烙印。与大陆城市大多有中山路一样,以孙中山先生名字和思想命名的道路,往往成为台湾城市主干道。
坐高铁往返于台北和高雄之间,总被站台上写有 “博爱座”字样的椅子吸引,不仅因为“博爱座”四占其二,更因为“博爱座”经常空着。
从小读孙中山“三民主义”长大的一代代台湾人,把孙中山思想的精髓变成热情、友善、奉献。在台期间,从当地报纸上读到这样一则新闻,一位花甲老人骑车撞倒一位九旬太婆,抢救期间,太婆听说肇事老人没钱垫支,要求家人不要追究,后得知肇事老人因白内障导致车祸,还让家人出资为肇事老人做了白内障手术,太婆终因年事已高没能挽回生命,但这个以德报怨的故事让人感动。
如果说太婆的以德报怨只是个案,那么,考察行程中屡屡出现的志工,让在大陆看惯了年轻志愿者的我们大开眼界。赴阳明山庄中山楼寻访,迎接我们的是已经退休的吴姨,她对中山楼一砖一瓦、中山楼来龙去脉的讲解,让我们以为她是专职讲解员。可吴姨告诉我们,她是不领薪水的志工,为中山楼定点服务。到台北市政府考察,为我们讲解的志工张毓纯告知,为这个点服务的志工有七八十人,大多是跟她一样退休后志愿参加的,而且要经过严格的选拔和专业培训。吴姨和张毓纯用不同的语言说出了一个共同的心声,就是希望在退休后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熟悉台湾情况的人士告诉我们,这样的志工已渗透到很多领域,如医院、老人院等机构,都有大量志工定点义务服务。
把伟人的思想和精神传递给人们,不只要教科书式的灌输,更需要潜移默化的教育引导。在台北国父纪念馆考察,我们见到有老师带领学生前来,逐字逐句讲解孙中山先生的名言,接待组长简明有告诉我们,这样的场景经常出现;馆内的中山画廊里正在展出张大千、方人定、傅抱石、徐悲鸿、丰子恺、启功等大师的书画作品,用另一种语言叙说着国父纪念馆的品位和人气。接待我们的国父纪念馆副馆长曾一士告知,纪念馆不只是静态展示孙中山先生遗迹,还有专门的展馆和高规格演出场地,每年举办200多场展览,举办20多场国际学术研讨会等,以连续不断的文化活动纪念孙中山先生,纪念馆由此变成一个市民文化休闲场所,此外每天接待3000多外来游客,于无声中实现孙中山精神的文化传承。
对于两岸中国人来说,孙中山先生的思想是共同拥有的宝贵精神财富,具有普世价值,一代代传承下去,将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作出贡献。
孙中山先生在国人心中的崇高地位,从遍布全国各城市的187条中山路得到体现,而台湾也许算全国中山路密度最高的地区,只要大一点的乡镇都有中山路。中山路的背后,是孙中山先生博爱、慈善、天下为公、世界大同等思想的精神传承,透过生活的点点滴滴,孙中山精神逐步融进台湾血脉。
[责任编辑:徐丽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