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信忠接受记者采访。
1月16日下午,“2009中国图书势力榜”在广州购书中心举行颁奖仪式,莫言、郭敬明、廖信忠、陈桂棣等知名作家携获奖书籍亲临广州,与读者分享著书心得。其中,被大批粉丝“围观”的“小四”郭敬明,不可避免地被问到与老“冤家”韩寒的关系,他的回答成了大部分媒体报道的重点。而畅销书《我们台湾这些年》作者廖信忠则从两岸生活的亲身经历,说出两岸青年相互认识的误区。
“读完本书,你会了解台湾人30年来的真实生活和心路历程。只想感叹一声:大家都不容易!”
廖信忠是一个普通的台湾“70后”,他于2008年开始在“天涯”网站发帖,以“每天写一段”的方式在半个月时间里记述了30年的个人成长史。《我们台湾这些年》即是他“天涯”帖子的结集,由重庆出版社出版。
《我们台湾这些年》是廖信忠以“一个台湾青年写给13亿大陆同胞的一封家书”形式写成,讲述了“30年来政治巨变下,台湾老百姓自己的故事。”该书的封面设计为航空邮政信封模样,上面写着“读完本书,你会了解台湾人30年来的真实生活和心路历程。”“只想感叹一声:大家都不容易!”
《我们台湾这些年》问世两个月以来,销量近50万册。对于该书的畅销,廖信忠认为平民视角与真诚可能是打动读者的原因:“台湾和大陆之间,彼此的了解和认知都不太够,我的这本书很浅显,是以个人的亲身经历,与大家分享过去30年台湾老百姓最真实的日常生活和悲喜人生,所以很真诚。其实我的经历只是代表了一个侧面,希望有更多的相关书籍来消解认识的不足。”
对于大陆目前热议的“蚁族”和“蜗居”等问题,他说“蚁族”的情况在台湾不太可能发生,基于与大陆历史、地理环境的差异,台湾城乡的差别不是太大,如果在城市不好生存的话,还可以回乡下工作,不需要统统聚集在城市。“台湾年青人结婚一开始并不太在乎房子的事情,住房的压力没有这么大,当然以后是要考虑的。所以像《蜗居》中的现象,台湾也很少发生。”
“有学者说台湾文化是‘浅碟文化’,很容易受外来流行文化影响,很容易跟风。”
有读者表示,现在内地对商业利益的追求割裂了文化价值的传承,反而台湾在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方面做得更好。廖信忠认为,“大家好像对台湾充满了文化想象,觉得台湾继承了文化传统,台湾人都像谦谦君子,却忽略了台湾社会也有浮躁、急功近利的方面。有学者说台湾文化是‘浅碟文化’,台湾社会很容易受外来流行文化影响,很容易跟风,可能跟海岛有关。”
廖信忠在谈到大陆电视媒体对台湾的传播时说:“大陆人到台湾可能会选择他想看的部分,之前中央台著名主持人白岩松在《岩松看台湾》中,‘采访各界名人、展示岛内风土人情’,刻意去挖掘台湾充满文化气息的细节,却没有真正深入到日常的生活细节中去。”
廖信忠说,通过自己在海峡两岸生活的经历,他发现台湾青年对大陆的认识也有很多想象的成分和误区,双方都比较虚浮。“我们从小得到的印象都是来自教科书,比如地理教材,很多大陆青年对台湾的印象就是阿里山、日月潭,台湾青年对大陆的印象则局限于风景优美的名山大川,现在有了电视与网络媒体,认识仍然有偏差。以台湾的政治为例,大家看到的是蓝绿之争,很混乱。现在电视媒体商业化运作,为了追逐收视率,往往倾向于播出一些口味重的东西。而某些政治人物为了争取曝光率,也会用一些激烈的手段来吸引媒体播报。台湾的综艺节目在大陆很受欢迎,它也造成一个误区,好像台湾人都是那么有激情,生活都是那么精彩。其实这些都是我们生活中很小的一部分。”
○现场速写
郭敬明:书销量好并不代表有深度
到底是文学偶像还是文化商人,抑或只是炫富小青年?“公民”韩寒同学甚至批评“郭敬明输出的是很贱的价值观”,不管如何定位,郭敬明再一次显示了自己作为文学偶像的强大明星磁场,亦证明了自己作为文化商人对读者心理的细微揣摩与精准把握。定于下午2点在6楼尚文馆开始的签售会,早在一点半左右就被疯狂的读者占据整个楼层。他们的脸上满是喜悦,眼神期盼,几乎人手一部相机。当郭敬明现身,现场酝酿已久的激情像火箭发射般骤然点燃……
在近千粉丝的簇拥下,“小四”的发言一如既往地谦逊与玲珑:“在这么多作家面前,可能我的作品是最没有深度的,书的销量好,并不代表书就有深度,这不能直接画等号。”
莫言:喜欢剖析人性丑恶的方面
莫言带来了自己的新小说《蛙》。莫言的读者群年龄范围较广,在签售会现场,大部分却是年轻的面孔。面对众多热心读者,莫言谈到,《蛙》回到现实性的叙事中。如果作者失去对语言的热情和敏感,这对写作来说是很冒险的事。他的写作一贯喜欢剖析人性中丑恶的方面,表达恶与善之间的对立与转化,美与丑、善与恶有朦胧的中间地带,有广阔的天地可以写,人失去控制将变得可怕。
南方日报记者蒲荔子
实习生邓植
[责任编辑:徐丽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