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关键词:
中国台湾网  >   地方  >   文化交流与合作

“三通”之后两岸艺术圈加速整合(图)

2014年07月29日 11:54:34  来源:你好台湾网
字号:    

    大陆策展人顾振清在中国台北当代艺术馆策划的“各搞各的”群展,也成为两岸艺术“直航”的一部分。

  你好台湾网3月6日消息 刚刚在中国台北策划了“各搞各的”群展的大陆策展人顾振清说:“两岸直航缩短了时间,节省了资源与成本,更重要的是,使两岸之间艰苦的航空旅行变得轻松快捷。这不仅有利于艺术界人士交往的便利,也带来艺术产业的整合,比如两岸从事艺术布展与运输的公司开始联营、合资,显示了两岸三通带来的便利。我觉得两岸艺术圈的整合已是不可逆转的趋势。”

从“各玩各的”到“各搞各的”

   2月13日,顾振清刚刚在中国台北当代艺术馆策划了一个群展“各搞各的”。提到这个展览,还要从他2005年在北京零空间策划的“各玩各的”说起。“各玩各的”邀请了16个(组)艺术家在16个空间中分别展览,这次近乎个展的群展引起了国内外的关注,台北当代艺术馆的石瑞仁就希望顾振清帮他做展览。考虑到台北当代艺术馆早先是一所小学,展室就是当年的教室,也就是说,是被隔断的;顾振清不由得动了再“玩”一次“各玩各的”的念头。不过,与上次不同的是,不仅中国台湾的,欧美的艺术家也参加进来,参展者达到28个(组),题目也改作“各搞各的——歧观当代”。展览主题虽然同样是针对集体与个人的关系的,但已经不是当初的试图玩转、逆反集体意识,而是如今的力求表达、发展个体意识。

  

  顾振清强调,展览不贴中国标签。他说,这是他在2009年重要的思考成果——当代艺术要摆脱中国LOGO。艺术家要回到自己,表现自己,表现个体,表现个性自由。只是在中国,当代艺术已经是一副集体的面目。他在台北的展览引入外国艺术家的作品,就是因为可以冲击中国LOGO。他认为,目前,中国标签有副作用,外国人会因这个标签对作品另眼看待,怀疑后面的操作、泡沫等等。

两岸整合的趋势不可逆转

   顾振清与台湾艺术家渊源颇深,2004年曾参与每两年一次的C04台湾前卫文件展,当时的主题是“身体资源与物”,他负责主体部分——公开征件展。展览在华山艺文特区(类似北京的798)举办,产生很大影响,也促成了不少交流的机会,如邀请台湾地区艺术家到上海多伦现代艺术馆做展览,结果姚瑞中、洪东禄、叶怡俐等果然应邀前来。他说,两岸整合给了他这些机会。

  

  如今情势已变,顾振清的感受是,无论官方还是民间,对两岸进行整合的态度都比较积极。“我觉得中国台湾、大陆的艺文空间在加速互动,经验和资源互补,给我很大的空间。台北在公共艺术,美术馆的基金会制度,公助、民助和企业资助美术馆的制度等很多方面可供大陆借鉴。在这些机制的形成及改善的问题,台湾走在大陆前面,比较国际化。”因此他有一个愿景:有朝一日,台湾的策展人会成为大陆展览的策展人,而大陆的策展人也会成为台湾展览的策展人。

  

  2005年以后,不断有台湾艺术家、画廊登陆大陆。顾振清表示,中国台湾艺术圈在走向国际时还是强调两岸的关系,很少有去日韩发展的。北京能够成为艺术中心,与台湾艺术圈的介入、抢滩密不可分,后者在大陆艺术市场的硬件建设上有突出的作用。

  

   他还指出,亚洲的融合与整合不只是台湾地区同行的愿望,也是大陆艺术圈的共识,包括上海艺博会、北京的拍卖行等都这么做。当然,这里有两种态度:一是把这种整合当作长期的文化建设目标,一是把它作为针对市场变化的短期商业策略。

  

  顾振清认为,在市场方面,台湾有多年的经验积累,所以能够处变不惊。台湾艺术创作并未受当代艺术2005潮涨、2008潮落太大的影响,在边缘化的状态中仍然兢兢业业地做当代艺术。还有年轻艺术家的认识较好,艺术家中老中青三代的梯队也较整齐。因此,应该台湾有很好的艺术资源。不过,台湾艺术圈也潜伏着危机:作品很少形成价值,比较孤独寂寞。两岸需要资源的互补与整合,顾振清相信,两岸整合的趋势已不可逆转。(来源:文化传播网 ) 

 

 

[责任编辑:高珲]

地方台办主任活动报道汇集

地方通讯员园地

联系我们

联系电话:010-83998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