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两岸媒体“走村串户”感受太行新貌:大山深处振兴脚步铿锵

2018年09月20日 09:59:00来源:河南日报

  秋收季节,太行山深处,处处是丰收的金黄色。

  9月10日到16日,由省台办组织的“小康路上看乡村振兴”两岸媒体走进太行联合采访活动顺利举行。一周的时间内,20多位来自海峡两岸的记者,深入到济源、焦作、新乡、安阳等地的一个个乡村中,实地探访太行老区在改革开放中发生的巨变,他们用文字、图片、视频全方位展现了太行人在乡村振兴中的鲜活故事和时代风貌。

  乡村旧貌换新颜

  一路行,一路看,看不完的惊喜。

  坐落于孟州市西虢镇的莫沟村,引起了采访团成员的极大兴趣。

  古色古香的村庄里,人来人往,背着长枪短炮的摄影发烧友随处可见。文化广场上,老年艺术团唱的正欢;村民开办的淘宝店里,各种山货应有尽有;窑洞图书馆里,数万本图书琳琅满目;新落成的窑洞宾馆里,参观的客人一拨接着一拨;公交车、自来水、天然气都通到了村里,早早地实现了wifi全覆盖。

  “三年前,莫沟村还是个要被拆掉的空心村”,莫沟村党支部书记万红举说,2015年开始,孟州市抓住创建美丽乡村的契机,启动了“老家莫沟”项目。3年时间,莫沟村实现了从“死”到“生”的蝶变,成为全省响当当的一张 “名片”。

  与莫沟一样,3年前,温县陈家沟村虽然戴着“太极拳发源地”的桂冠,但跟附近村庄并无两样。

  温县先后实施了老村改造和传统村落保护等项目。眼下,村里青石铺路,管网入地,房屋统一修旧如旧,游客服务中心、生态停车场、旅游公厕、环村公路全部改造提升,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外出教拳的人纷纷回归,家庭拳馆雨后春笋般涌现。

  “这是我第一次深入到河南的乡村采访,越看越兴奋”,台湾《联合报》的王玉燕说,这些乡村各有特色,现代气息十足又生机勃勃,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农民致富有人带

  一路采,一路访,听不完的致富故事。

  在济源市柏木洼村,63岁的侯三元站在制种基地里,一脸丰收的喜悦。这位醉心蔬菜制种的农民企业家,40年如一日奋战在制种一线,带领他的绿茵种苗发展成为年产各类蔬菜种子1200吨、涵盖30余类、400多个品种的企业。

  “公司+基地+农户”的运作模式,使小如芝麻的蔬菜种子长成了富民大产业。眼下,济源市蔬菜制种面积发展到3.2万亩,年产值1.98亿元,成为全国最大十字花科蔬菜制种基地、全国最大洋葱杂交种植生产基地,直接带动4000多户农民增收,每亩平均收益超过4000元。

  在辉县裴寨村,村民们都说,今天的好日子与村党总支书记裴春亮分不开。2005年,裴春亮出资3000余万为村民建新房,极大改善了居住条件。随后,他又带领群众修水库、建景区、发展跨境电商,还集中附近村庄建成了裴寨社区,让一个省级贫困村变成了全国文明的“明星村”。

  CCTV4《海峡两岸》栏目制片人高辉说,乡村脱贫致富,带头人最重要。他们不仅需要干劲、能力,还要有奉献精神,愿意带动大家一起干。河南乡村里涌现出的致富带头人令人钦佩。

  乡村振兴要有精气神

  一路思,一路想,领悟不完的中原文化。

  在辉县郭亮村,村民40年前用钢钎铁锤凿出的绝壁公路令人惊叹;在王屋山下的愚公村,村民们发扬愚公移山的精神,开山修路搞建设,家家户户吃上“旅游饭”;在林州红旗渠畔的廟荒村,村民在红旗渠精神的感召下,艰苦创业,把最穷的村变成了小桥流水人家的美丽乡村。

  “乡村振兴要有精神做支撑,贫困地区不仅需要资金和项目,也需要知识扶贫、智力扶贫,提升文化软实力”,台湾东森新闻云记者陈政錄说。

  在这方面,一些文化单位积极进行着探索。河南日报报业集团旗下的大河书局,从2008年开始参与全省农家书屋工程建设项目,将4000多万册图书,1000多万张光碟,送进全省的4.6万多个农家书屋,为广大农民送去了精神食粮。

  眼下,大河书局正积极开展将农家书屋升级为村文化服务站的工作,进一步丰富农家书屋的服务内容。2017年,大河书局先后在平顶山、漯河等地试点建设新型农家书屋,今年又率先完成了1976个贫困村的数字农家书屋建设工作,为脱贫攻坚提供了精神动力。

  “采访活动中,来自台湾的联合报、中天电视台、东森新闻云、台湾好报、农民时报等媒体记者,和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等大陆媒体记者一起,在太行深处田间地头的奔波中,感受到了中原大地乡村振兴的铿锵脚步,传递出了中原好声音,令人鼓舞和振奋。”省台办相关负责人说。(尚杰)

[责任编辑:王莉婷]

相关内容

京ICP备13026587号-3 京ICP证13024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391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219号

关于我们|本网动态|转载申请|联系我们|版权声明|法律顾问|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