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号:

京台“一会”十五载 经科交流扮“红娘”

时间:2013-02-17 10:50   来源:人民政协报

摘自《人民政协报》2013年2月2日《两岸经合》周刊

  年关将近,很多人都在忙碌购年货,而在北京中关村科技园海淀园区一家公司工作的李翔,除了日常工作之外,每天却在忙着学闽南语。“春节之后,我们公司要赴台考察,我就想临时抱佛脚学点闽南语,到台湾后也能应急一下。”李翔对记者说,他们公司是应北京京泰实业(集团)有限公司在台湾设立的京泰发展有限公司邀请,将于近期赴台进行商务考察活动。

  据了解,作为北京市在台湾的“窗口公司、联系公司、平台公司”,京泰发展有限公司于2010年12月在台北101大楼正式揭牌。该公司在台设立两年多来,不仅积极推动京台两地中小企业的合作,还组织北京企业赴台进行商务考察。李翔所在的公司,就是最近接到京泰发展有限公司的邀请,准备赴台与岛内的几家高科技企业进行交流考察。

  惠及两岸业者的推手

  “我们公司是北京首家由国企在台湾投资设立的陆资公司,以沟通京台两地经贸联系、促进京台企业互利共赢为目标。”京泰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雷振刚在接受记者电话采访时说,京泰发展有限公司在台设立与京台科技论坛有着不解之缘。

  随着两岸政策限制的减少、经贸文化交流和人员来往的日益增多,2009年6月,台湾方面宣布开放大陆资本赴台投资。“当时,台湾对于大陆企业来说,是一个全新的市场。”雷振刚表示,为拓展业务范围和功能领域,京泰实业(集团)有限公司在广泛研究两岸政策的基础上提出了在台设立分支机构的设想,并借助参加京台科技论坛的机会,与台湾方面进行接触了解和实地考察。随后,经过近一年的充分准备,2010年12月,第十三届京台科技论坛在台举办期间,京泰实业(集团)有限公司在台开办分支机构,迈出了北京市企业进军台湾市场的第一步。

  作为推动京台两地经贸联系的窗口和平台,京泰发展有限公司在台设立后,积极推动两地交流合作,先后推动燕京啤酒进入台湾市场,与台湾福禄寿国际股份有限公司合作,以OEM方式实现“红星二锅头”在台生产销售。据统计,截至2012年底,以京泰发展有限公司为平台,共促成京台两地双向投资金额超过60亿元新台币;在京台两地成立了7个公司和1个股权私募基金;为台湾提供了140多个就业岗位;另外,公司在台还接待了北京市赴台考察团组113个、1315人次,其中以自身名义邀请、组织赴台考察团组31个、407人次。

  “我们公司在台湾取得这样的成绩,可以说是京台科技论坛的受惠者。”雷振刚表示。

  15年嬗变促两地合作

  事实上,不仅仅只是京泰发展有限公司一家企业因京台科技论坛而受惠,京台科技论坛也促进了两地企业界的深度合作。“京台科技论坛在岛内早有声名,迄今为止,来参加论坛的台湾百大企业和上市公司负责人、工商产业界和学术界代表已逾3万人次。”北京市台办副主任王兰栋对记者说,台湾的统一饮品、宝岛眼镜、富士康工业园、旺旺集团、君太百货、新光天地、呷哺呷哺、百脑汇、润泰环保等台资项目都是通过论坛平台相继落户北京。

  据王兰栋介绍,京台科技论坛起源于1998年9月由北京市台办、北京市科委、北京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等共同主办的“京台科技成果商品化研讨交易会(科交会)”。“那次交易会,台湾方面有400多位工商企业界和科技学术界代表与会。”王兰栋回忆道,当时的北京正处于经济转型期,每年大量的科技成果由于种种原因无法与市场相结合,难以形成经济效益。在这种情况下,京台两地科技产业界有识之士探索尝试将北京独特的区域优势与创新能力和台湾充裕的资金实力与管理经验有机地结合。从那之后,京台两地经济科技交流与合作就进入了一个新时期。2001年5月,第四届“科交会”正式更名为“京台科技论坛暨京台科技合作研讨洽谈会”,并沿用至今。

  京台科技论坛一走就是15年。“15年来,京台科技论坛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王兰栋说,从1998年至2001年,是论坛的初始期,着眼于推动京台两地科技成果商品化交易;2002年至2007年,是论坛的成长期,围绕奥运商机和共创产业标准这一主线,着眼于前瞻性和实效性交流;2008年至今,是论坛的融合期,以建设北京“世界城市”为契机,推动两岸单向投资向双向投资突破性转变,开展更高层次的交流与合作。2008年12月,京台科技论坛首次移师台湾举办,进一步扩展论坛影响力。

  “通过这个平台,京台两地有识之士开阔视野、扩大交流,两地经贸团组互访频繁。”王兰栋表示,以京台科技论坛为推手,涉及电子信息、现代制造、现代服务、精致农业和文化创意等五大产业,大幅提高了京台经贸的层次和规模。两地企业界通过沟通和交流,增进了彼此的了解,促进了企业间的深度合作,京东方8.5代线项目、京台新能源客车合作项目、富邦歌华与家有购物合作公司、北京三元与台湾爱之味合资项目、宝岛妇产医院等结出累累硕果,“这其中就有项目是京泰发展有限公司搭桥促成的。”

  15年间,以京台科技论坛为依托,两地企业共签署合作协议或意向138项,协议金额超过430亿元人民币。如今,京台科技论坛已成为京台两地的重点交流项目之一。中共中央台办、国务院台办主任王毅在2012年11月举行的第十五届京台科技论坛上也肯定了论坛办出了特色、成效和名气,王毅表示,论坛的举办适应了世界经济科技发展潮流,积极探索了京台两地创新发展之路,有力带动了两地的经贸合作向纵深发展。

  引导两岸共创产业标准

  “作为京台两地经济科技交流与合作的推动力量,15年来,论坛不仅促进了两岸经济科技交流合作,也引导两岸共创产业标准、关注民生热点。”王兰栋对记者说。

  产业标准是产业发展和竞争的制高点,长期受欧美发达地区所垄断,成为制约两岸经济科技发展的瓶颈。早在2001年,一批京台两地高科技产业界人士就提出了“两岸共同标准应从手机充电电源标准开始”的观点。

  王兰栋表示,在2003年9月举行的第六届京台科技论坛上,两岸专家学者通过三场专题演讲、五场高新技术及相关产业的发展论坛,着重探讨如何建立两岸科技共同标准,后来又相继设置了数位电视、闪联、Linux、3G手机、软件标准、移动电视技术等标准产业论坛,极大地推动了两岸产业标准合作。

  由于两岸业界的共同推动,在2006年首届两岸经贸文化论坛上,国共两党同意展开两岸共同标准制定,并将其列为历次两岸经贸文化论坛共同建议的一个重点。2007年,国家信息产业部颁布了手机充电器及接口的技术标准,标志着两岸创建共同标准的行动迈出了具有实质意义的第一步。2009年,两岸确定了首份产业共同标准的文本清单。

  “共创产业标准是京台科技论坛的前瞻性体现。”王兰栋说,而科技创新、关注民生则是京台科技论坛的永恒主题。论坛举办15年,先后围绕IT产业、奥运商机、现代服务业、高端制造业、新兴产业、汽车电子、企业资讯化、医药科技、新能源、金融投资、城市建设等两岸经济社会发展热点议题,探讨了京台合作前景,“通过论坛两岸企业确定了投资方向,坚定了投资信心。”

  “北京市‘十二五’规划正在稳步推进,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的发展格局为京台两地经济科技交流与合作带来了新的机遇,我们相信,京台经济科技合作的未来将会更加美好!”王兰栋说。(孙金诚/郭宁 文)

编辑:李瑞艳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