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号:

哈节:海洋民族的盛典

时间:2012-07-31 15:07   来源:防城港日报

      

请神

拜祭

唱哈

越南客人

    京族,现有2万多人,主要聚居在广西防城港市的氵万尾、巫头、山心、潭吉四个自然村。京族以渔业为主,农耕商贸为辅,有本民族语言,通用汉语文,个别人还懂得使用古老的“喃”字。

  “哈节”是京族最隆重最热闹的民族节日,一年一度,欢庆活动一般持续六七天。哈节的日期各村有所不同,氵万尾是农历六月初九,巫头是农历八月初一,山心是农历八月初十,潭吉是农历正月二十六。哈节在中国已在百年的历史,主要活动在哈亭中举行,大体分为迎神、祭神、入席、送神四大部分。从2008年起,防城港市人民政府把京族哈节作为旅游产业做强做大,每年都举行盛大的庆典活动,还邀请越南广宁省的领导及相关人士参加,使传统的哈节有了现代的文化色彩。

  哈节的“哈”是京语译音,含有“歌”、“请神听歌”的意思。关于哈节的起源,有不同版本的民间传说,其中有一个传说是古代有个蜈蚣精在白龙半岛的海面作祟,凡过往的船只都要送上一个活人让它吞食,否则就兴风作浪,翻船覆舟。后来,“镇海大王”前来为民除害。他立身浪尖之上守候了七天,等到蜈蚣精钻出海底,准备吞食活人的时候,他把一只煨熟了的大南瓜扔进蜈蚣精的血盆大口中,然后拔剑把蜈蚣精挥作三段,天下从此太平。因为“镇海大王”是个喜神,爱听唱歌,京族人为了纪念他,便设了哈亭,把他的神像供奉在亭里,并定期在哈亭里以歌舞祀神。相沿成习,也就有了哈节。

  哈亭是举行哈节活动的固定场所。每个京家村庄都建有一个哈亭,以优质木材构建,形式基本一致,气势宏伟壮丽。宽敞的正堂内,除了供奉“镇海大王”诸神外,还有村中各姓祖先的灵位,可见它是神庙和祠堂合一的建筑物。正堂两侧,设置有从高到低的三级阶梯或者坡板,在迎神、祭祀、听“唱哈”时,各人必须按照规定的位置坐下。

  在节日到来之前,家家户户都把屋里屋外打扫干净,人人衣帽一新。节日里,盛装打扮的京族男女便会拥进哈亭,连续数天,通宵达旦,歌舞不息,周围各族群众亦来欢庆,比过年还热闹。

  哈节所演唱的歌叫做“哈歌”,有固定的手抄歌本流传,由专人演唱,犹如唱戏一般。“唱哈”的角色有三,一男两女,男的叫“哈哥”,专司操琴伴奏,女的叫“哈妹”,轮流担任主唱。哈歌的歌词内容丰富多彩,有颂神娱神的,有吟诵白居易《琵琶行》的,有咏述“三国”人物传说的,可以看出它深受汉族文化的影响。哈歌中还有不少是表现人间情爱的。1962年春天,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田汉来到巫头考察,十分关心民族传统文化的兴衰存亡。他找来村干部询问为什么不举行哈节了?村干部回答,“低级的东西多,不符合社会主义文化需要。”田老即说,“唱一个听一听。”村干部张口就来一首:“日头落海半边阴/葫芦入水半边沉/为何不沉沉到底/半沉半浮挂郎心”。田老听后高度评价说,“很好!可与唐诗‘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似有晴’媲美,何俗之有?”随后,田老即席题诗相赠:“正为钦州春播愁,北风时雨到巫头。沙田薯秀称先进,浅海帆多占上游。织网林中亏汝力,弹琴月下待郎求。

  哈亭只惜清规在,欲唱情歌不自由。”他还一再勉励,京族地区一定要保存和继承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现在,“清规”早已打破,京族人把哈节演绎成为歌唱友谊、歌唱爱情、歌唱幸福生活的文化盛典。锣鼓声中,常有妙龄少女登台献舞。其中最有特色的是“头顶天灯舞”。只见少女头顶瓷碗,碗上叠盘,盘子里点燃蜡烛,两手端着的酒杯,也各有蜡烛一根。载歌载舞时,三根蜡烛闪闪不灭,若是群舞,一片烛光闪烁,非常好看。

  皓月当空,海浪轻拍,也有青年男女在亭外传情,或初次邂逅,或旧缘再续,或订立婚约,或互诉衷情,都趁这良辰吉日,勇敢地敞开爱情的心扉。

  哈节除了歌舞娱乐外,还依顺序举行“迎神”、“祭神”、“送神”等仪式。“迎神”的人们打着罗伞,抬着神案,于鼓乐声中到大海边把“镇海大王”等灵神迎接回哈亭正殿就座,然后由德高望重的人主持,率众人以“三牲五礼”敬献于诸神及历代先祖面前,祈求他们保护全村平安,各户兴旺。直到哈节结束,才再次打伞抬案,一路香烛相伴,把诸神送归天界。京族人的宗教观念大都与海有关,寄托着他们对大海的敬畏及追求。(卢欣)

编辑:张京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