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台湾来筑寻亲邮件“死信复活”记

时间:2011-03-30 14:00   来源:SRC-423

  题记:自1978年台湾开放台胞大陆寻亲以来,许多与大陆亲人失去联系的台胞纷纷通过信件、电话等多种途径千里寻亲。这些信件历尽辗转,有些幸运地找到了主人,为海峡两岸的亲人架起了联系的桥梁,但还有很多却因地址不详等原因成为“死信”,相关部门也往往爱莫能助。然而,本文的主人公吴卓——贵州省贵阳市邮政部门的一位工作人员却通过种种努力,使得许多这样的寻亲“死信”重新复活,重新为信件两头的亲人架起亲情的桥梁。以下为其经历口述:

  

  1991年,我在贵阳市邮政局担任团委书记,同年5月的一天,一封立式繁体字迹信件引起我的注意。

  信件自台湾桃园县寄出,收件人为贵阳市北大街16号的赵祥林先生。“北大街”是老贵阳的街道名称,现在已经没有了。我马上意识到,这很可能是1978年台湾当局开放台胞大陆寻亲以来寄往贵阳的寻亲邮件。看似平常的一封信不仅包含着寻亲人的殷殷期盼,更将成为海峡两岸亲人延续亲情的桥梁。

  我立即与相关部门联系,询问“北大街”的由来,得知这条街道已经更名为“中华中路”。由于具体地址不明,我又查询了现有的名址库,也没有找到“赵祥林”这样一位住户。随后,我找到社区警务室进行了解。社区警务室的老李就是老街的人,干户籍警已经20多年,可以说,对辖区内的居民和街道村镇都很了解,但还真就没听说过有这么一个叫“赵祥林”的人。

  就在我快失望之际,突然想到贵阳市台办也许可以帮助查找。最后,在台办同志的仔细查找下,我联系到住在中华中路的老住户刘先生,辗转获得了“赵祥林”的地址。然而赵先生家中一直无人,我只得利用下班时间多次走访,最终将这封珍贵的寻亲信送到收件人手中。赵先生在得知情况后,异常激动,哽咽着感谢邮政部门的热心,让他联系到了多年失散的亲人。

  通过这一封信的寻找,我发现这样的邮件还有很多,但绝大多数都因地址不详变成了“死信”。这也引起了市局领导的关注,立即批示由我们团委牵头,通过多种方式务必让这样一批“死信复活”,确保两地人民正常通邮。

  1991年6月9日,我们团委组织了10多名团员青年在市中心喷水池邮局门口,开展为台胞台属、海外侨胞邮政业务咨询活动,局党委副书记王裕荷同志也来到现场。数十封来自宝岛台湾的信件摆在展台上,吸引了往来的路人。他们纷纷关切的拿起信件祥细询问,有一位老人拿起一封信激动地说:“这个收信人我认识,解放前就听说他弟弟到了台湾,没想到还真是的,我知道他的地址。”我们一听说马上记下地址,通过投递员将信顺利的送到了收件人的手上,使得失散四十余年的两兄弟通上了信件。

  自此以后,我们不仅通过咨询活动来寻找收信人,还积极联系贵阳市台办、贵阳市地名办等相关部门,帮助查找台湾同胞的在筑亲属。一大批台胞寻找亲人的信件被一一复活,背井离乡几十年的贵阳人落叶归根,回到家乡祭祖、探亲、投资、旅游。

  对于贵阳市台胞家属而言,1991年是特殊的一年。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通过我们邮政工作者的努力,使得许许多多原籍贵阳的台胞在晚年了却了人生中最大的心愿。同年,国家邮电部、贵阳市台办先后对我局团委的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授予我个人“积极分子”称号。

  2008年12月15日,银燕展翅、百舸争流、鸿雁传书——随着两岸空运、海运的直航和直接通邮的全部实现,两岸同胞的交流往来迈入了“天堑变通途”的全新境界。在此,我也衷心祈盼“海峡两岸统一、骨肉同胞团聚”。(中国台湾网、贵阳市台办联合报道  口述:吴卓;整理:田兰兰)

分享到:
编辑:李典典

图片

图片推荐

    要闻

    两岸情

    各地涉台活动

    文化交流与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