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碛口 黄河边的晋商文化

时间:2013-08-27 11:29   来源:中国台湾网

碛口风光

  今天的碛口,流淌着大中华千百年古老的文明,那份珍贵的纯朴、自然,如同保存完好的建筑一样,丝毫没有受到现代文明的冲击,反倒是在这明媚的春日里,散发着诱人的生机。清明小长假,带上相机,驾驶我的JIMNY,往返1600公里,来到这处世外桃源,凝望母亲河,寻找消逝在黄河边上的梦想。

  D1:北京—涿州—石家庄—太原—离石(吕梁)—碛口古镇

  线路行程:

  早晨从北京出发,走京石高速公路,过涿州之后,走新开通的京昆高速,过石家庄,进入石太高速公路,过太原,进入大运高速公路,太汾高速公路,汾军高速公路,在离石西出口下高速,直奔碛口沟镇。下午两点半到达碛口客栈,距离730公里。

体验碛口慢生活

  碛口一览:

  百年前,山西临县的碛口是万里黄河上一个重镇。它曾那样的辉煌,在山西乃至全国,形成了商界众所周知的一个重要黄金码头。

  清初,黄河古道成为连接南北的主要通道。当400多米宽的河面流经碛口的“大同碛”处,骤然缩为不足80米的急流浅滩,从而造就出这座水旱码头。200多年间,古镇碛口成了晋商的桥头堡。

  鼎盛之际的碛口,是一派水上舟船穿梭,岸上商贾如云的景象。当年,380余家大小商铺货栈,拥挤在这3里多的狭长之地。黄河卵石铺就的路面上留下了多少骡马骆驼踏踩的痕迹,那是一番何等繁华热闹的景象。“碛口街上尽是油,三天不驮满街流”的民谚流传至今。古老的码头和无言的轳辘早已作为历史见证,记忆着当年日过百艘船舶的盛景。民谣:“九曲黄河十八湾,宁夏起身到潼关,万里风光谁第一?还数碛口金银山”道出了历史的认可。然而,200多年的繁荣,自20世纪三十年代末始,经历了黄河水患的侵害,现代铁路运输的兴起,战争年代的毁灭,碛口,终于慢慢地翻过了它璀璨的一页。

  走进碛口,就如同走进一个编织了千百年的梦,那梦境中写满的旧时繁华与时代变迁,会让人恍如穿越时光隧道,将那凡尘俗世的喧嚣与烦躁,都留在了身后。这里的故事,是需要用手去感知的,这里的美景,是需要用心去品味的,沐浴在那一片暖阳之下,聆听风的歌唱,我找到了同她交流的语言。走在碛口铺满沧桑的长街小巷,触摸那斑斑锈迹的木门铁环,让我不由自主的融入了岁月的长河之中。

  抬头仰望一个个落满历史遗痕的高墙大院,在饱经岁月的冲刷之后,依然存在着。墙头的那株草,顽强的生长着,它在等待一场属于自己的甘霖,焕发勃勃生机。

  镇子里,年轻人大都外出打工了,留下的多半是老人,越发让人感到了古老的文明好像已经开始沉睡。时光在这里,也踱着四方小步,不时的驻足观看,悠然自得。孩子在高兴欢快的游戏,打闹,这种快乐,是城里的孩子所体会和感受不到的。而墙头这只慵懒的猫咪的神情,又是多少在都市奔波,打拼的所谓“白领”所羡慕的呢?

泼墨山水李家山

  D2:碛口—李家山村(上午)西湾村—冯家会土林—李家山村(下午)—沿黄公路风光

  泼墨山水李家山

  李家山,被吴冠中先生当作自己的三大发现之—,这里从外面看像是一座荒凉的汉墓,一进去,是很古老很讲究的窑洞,古村相对而封闭,像与世隔绝的桃花源。这样的村庄,这样的房子,走遍全世界都难再找到。

纯朴的李家山

  李家山不通公路,村民出行大多途步。村里的水井位于沟底,村民则居住在山腰或山巅,挑一担水往返需要半个小时。李家山的四面山坡倾角都在六、七十度,站在坡顶尚不觉陡峭,但从沟底仰望,山坡笔直如削,村中的山间小路有如蛇行,曲折盘旋于坡壁,小路上的挑水人仿佛行走在悬崖边,不由得替他们紧张。

  当年,李家山有东、西两大财主,李家山民居沿坡壁呈阶梯状分布,下一层的窑洞就是上一层窑洞的前庭,有的窑洞甚至就直接建在下层窑洞的窑顶。一层层的窑洞就这样层次分明、错落有致的层叠而上,直至坡顶,画面极为丰富。这多达七、八层的窑洞看似随意的布局,完美的结合了山势的坡度与走向,凝固成一幅美丽的画卷。

编辑:李丹

相关新闻

图片

本网快讯

热点新闻

奇闻趣事

两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