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泽俊:山西古建研究第一人

时间:2013-08-30 09:30   来源:山西晚报

柴泽俊:山西古建研究第一人

  他的家,整洁安静,比我想象得要简陋得多。

  书房和卧室的书架上,摆满了他自己写的和别人写的书。客厅里,也和很多普通人家一样,用一个博古架把会客区和餐厅区隔开。我细细打量这所谓的博古架,上面摆着的物件寻常且过时,甚至还有一瓶绢花放在上面。

  这是不寻常的。

  所以,当他吃过早饭,挪动着患病后不方便的腿脚走向我,并为我的等待表示歉意时,我的问题冲口而出:柴老,你搞了一辈子文物,这家里怎么没件古玩呀?

  因为他不是别人,他是柴泽俊———山西古代建筑研究第一人,负责过永乐宫搬迁管理和施工,主持过晋祠圣母殿修缮工程、五台南禅寺修缮工程、去台湾鉴定并迎回灵石资寿寺十八罗汉头像、独自拿出布达拉宫修缮方案,在山西这个全国文物大省当了12年古建筑研究所所长、当了8年山西省文物局总工程师的柴泽俊。

  他把手一摆,淡淡一笑:“文物干部都有个不成文的规定,自己家里不能有文物。要说拿文物,就是我拣个你们眼里的烂东西都是好的,我认识呀,但咱不做那事,这是搞文物的禁区。”

  人们总会对坚持职业操守的人产生敬意,尤其当他每天面对的是价值连城的宝贝。我更好奇的是:这份鉴宝的眼力是怎么练出来的?有没有什么秘笈传承?

  他哈哈大笑:“哪有什么秘笈?我是个初中只上了三个月的高小毕业生,我研究东西也好保护东西也好,下了很多苦工夫,工作50多年,从来没有过过什么礼拜天节假日……”

  话匣子就此打开———

  1954年,在太原大营盘等活干的年轻人

  我是临汾人,我父亲是从山西大学堂毕业的,我还记得有块学校奖给他的牌子,上写“六榜第一”,但他29岁就故去了,我当时只有两岁半。

  家境困难,我刚读到中学就失学了,就一直想出来找点事情干。1954年,我20岁了,背个铺盖到了太原,每天一大早就到大营盘沙河桥上等活。有时候一天能挣8毛,有时候一天能挣1块。并州路边有很多饭摊,买一碗高梁面就是一顿饭,一天还得花两毛钱店钱,睡大通铺。

  9月,父亲的同学徐德俊介绍我到晋祠文管所打临工,那儿当时正翻修献殿,我在工地干的是拉砂、筛灰、拌灰这些重体力活。

  苦不苦?当然苦,可从来没想过“咱回家吧,回到临汾咋也有地种有饭吃”,我就觉得,人的一生如果不在青年时期受一点苦、见一点世面、学一点真正的知识,一生都会无所作为。

编辑:李丹

相关新闻

图片

本网快讯

热点新闻

奇闻趣事

两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