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先生在晋视察时说,武昌起义不半载竟告成功,此实山西之力,阎君百川之功。阎百川即阎锡山。中山先生评论是否中肯,姑且不论。但说到山西辛亥革命,确实不能不提到阎锡山。
阎锡山,1883年10月生于五台县河边村 (今属定襄县)一个地主兼商业贷款者家庭。1902年,19岁的他参加了山西武备学堂招生考试,以优异成绩被录取。接受了3年的初步军事教育后,又于1904年被清政府选送日本学习陆军,成为山西首批赴日的留学生。
此时的日本,可谓是中国革命的大本营,孙中山、黄兴、宋教仁等先驱正筹划组建统一政党同盟会,并启蒙留日青年学子走上革命道路。21岁的阎锡山,多次听过孙中山革命宣讲,对革命道理深感赞同,主动向孙中山靠拢,并 “决心加入推翻清政府的革命” (阎锡山 《回忆录》)。阎锡山赴日次年,中国同盟会正式成立,成立后不到两月,他便被接纳为会员,正式步入孙中山革命阵营,不久又遵照孙中山指示,联合同盟会中学习军事的李烈钧、程潜等28人组成铁血丈夫团,作为孙中山发动武装起义的革命力量。
在日本,阎锡山是真正的进步青年,他努力学习军事,并时常接受孙中山革命理论熏陶,甚至接受了中山先生安排的革命工作。1907年,他遵孙中山之令,和赵戴文由东京携炸弹回山西布置革命工作。在三个月时间里,他们在晋北广泛动员,积极游说,宣扬反清,鼓动革命。
1909年4月,阎锡山在日本学习了5年军事后回国,被安排在山西陆军小学堂任教官。这一年恰是孙中山革命事业极端困难的一年,他被迫远走欧美,虽极力鼓动人心,图谋再举,却组织不起一次反清起义。在革命处于艰难之秋,阎锡山瞻望形势,认为革命党人需实实在在下基层搞兵运工作。经过积极活动,阎锡山在1910年争取到了山西新军第86标标统之职,他一面改造军队,培养自己的军事骨干,一面发起成立山西军人俱乐部,集结革命同志。渐渐地,阎锡山成了山西革命党人的实际领袖之一。其间,孙中山与阎锡山约定:革命首先从南方发起,一旦爆发革命,等革命军到达河南后,山西再出兵接应。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革命火焰燃烧迅捷,各省纷纷响应。地处京畿之侧的山西当局颇为恐慌,巡抚陆钟琦一听到武昌起义的消息,就派出与阎锡山同留学的儿子来到太原,频频找阎锡山谈话,打探阎的真实想法,并欲稳住革命党人。
同时还认为新军不可靠,立即调巡防队两旗到太原守卫巡抚衙门和弹药库等要害部门,将存在山西的5000支德造新枪运3000支往河南,并命令新军第85标、第86标分开,一标调临汾,一标调代州。这些计划一旦实现,将对山西革命造成毁灭性打击。1911年10月28日,山西巡抚突然命令第85标标统黄国梁率一队先行出发,85标其他各营待命出发。在这紧急关头,阎锡山等以送行为名齐聚黄国梁家中商讨对策。在阎的力主下,集体决定提前在太原发动起义。
1911年10月29日,阎锡山等革命党人发动了太原起义,攻占巡抚署,击毙巡抚,取得胜利,清政府在山西的封建专制统治从此结束。起义成功后,为筹商大计,推举领导人和组织领导机构。选举大会上,革命党人张树帜发觉有选立宪派首领梁善济的倾向,便持手枪跳到主席台上,将梁善济挤到身后,大声号召说:“应当推选阎锡山为大都督,大家一齐举手!”议员在惊愕中,相顾举手,一致通过。这样,阎锡山就当上了山西大都督。
纵观山西辛亥革命,与阎锡山密不可分,他不仅是同盟会初建的参加者,也是起义前兵运的组织者,更是提前举义的动议者和起义全程的运作者。正如省社科院历史所研究员景占魁说,提起阎锡山,很多人的第一印象是盘守山西数十年的军阀和土皇帝形象,但事实上并非如此。回头看去,他组织领导的山西辛亥起义不仅时间较早,而且作用重大,使晋陕两省革命势力连成一片,对阎锡山在山西辛亥革命中所起的作用应给予充分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