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郭隆真:宁可牺牲 绝不屈节

2018年10月26日 14:56:00来源:河北日报

“五四”运动时期郭隆真(右三)与参与学生运动的同学们合影。

郭隆真(右)与河北老乡、觉悟社成员、同为妇女运动先驱的张若名合影。

  策划人语

  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需要伟大民族精神的支撑。

  英雄是伟大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是伟大民族精神的榜样和骄傲。

  这是一块革命的土地、英雄的土地,是“新中国从这里走来”的土地。在英雄辈出的燕赵大地上,面对民族危亡,无数英烈前仆后继,为争取民族独立、实现国家富强、促进世界和平而英勇献身,他们以鲜血浇灌理想,用生命捍卫信仰。

  一方方纪念碑,一个个传奇,一段段英雄史,如永不熄灭的精神火炬,激励着燕赵儿女奋斗前行。

  自本日起,本报推出《弘扬民族精神、奋斗精神——英雄河北》系列报道,回顾我省英雄人物的光辉事迹,展现他们救国救民的赤子之心,回望民族丰碑,守护精神家园。

  [阅读提示]

  1931年4月5日,凌晨的济南,夜色苍茫,风中仍夹杂着寒气。山东军阀韩复榘下令处决一批重要“共犯”。在去往刑场的囚车中,22名重要“共犯”一路高唱《国际歌》,歌声刺破夜空,传向天际……

  这22人中唯一的一位女性,就是从燕赵大地走出去的我党早期的女革命家、北方妇女运动的先驱者和工人运动的卓越领导人郭隆真。

  1、有新思想的传奇女子

  郭隆真,原名郭淑善,1894年3月18日出生于河北省大名县金滩镇一个回民士绅家庭。虽然生于19世纪末的中国农村,但从小她就有着追求平等、独立、自由的思想信念,并敢于冲破世俗束缚,做出了许多开全县之先河的事情。

  她是全县第一位进入私塾读书的女子。

  郭隆真幼年时,跟随父亲在家学习《女儿经》《女诫》《闺范》等书籍。但不满10岁的郭隆真有一天问父亲:“有《男儿经》没有?为什么这个《女儿经》只让女儿干这干那?”郭父答道:“我国向来男治外,女治内,因为所负的责任不同,所学的东西也就有差别。”

  郭隆真争辩道:“您经常讲木兰从军、缇萦救父、红玉抗金的故事,古代也不全是这样呀。男儿能干的事,女儿也能干。”开明的父亲认同郭隆真的话,也看到了女儿的志气,便允许她去当地私塾旁听。

  1909年,15岁的郭隆真小学毕业。鉴于当时全县尚无一所可供女子就读学校的状况,她和父亲一起在家中开办了一所女子小学,取名为“元城县(大名县旧称)第一女子小学堂”。这是大名县历史上第一所女子小学,也是我省农村的第一所女子小学。

  1912年,父女办学的事迹得到省政府肯定,学校被迁往大名县城,改为“大名县第一女子高等小学”,郭父被请去任教。

  她是第一位为自己重取名字的女性,以改名明志。

  郭隆真最初的名字并非“隆真”,而是“淑善”。但自幼以秋瑾为榜样自勉的她,随着年龄增长,感到“淑善”这个温婉的名字与轰轰烈烈的大时代并不合拍。为了表达争取自由、解放的理想,她先后改用“嵌浚”“隆贞”等名字,但并不满意。后来,她反复斟酌改名“隆真”,意为“从落后中隆兴崛起,冲破封建礼教束缚,勇敢追求真理”。

  她不仅通过改名表达志向,还拒绝缠足,并积极动员其他女孩子也不缠足。“妇女缠了脚,就是带上了镣铐,手不能提,肩不能挑。妇女要解放,就得砸毁镣铐,把脚解放了。”她认为。

  郭隆真为反对女性缠足鼓与呼的背后,更有着忧国忧民的朴素情怀和远大抱负。她说:“我们中国有一半女子,一半男子,整个国家就像一个人,把一只脚裹成残废,只剩一只脚还怎么走路?怎么劳动?国家咋能富强?”

  女性的解放关乎着国家的希望,这样的信念成为郭隆真日后转变为坚定革命者的思想基础。

  她还是当地第一位反抗包办婚姻的女性,婚礼成为她宣传女性解放的讲堂。

  外出求学后的郭隆真,决意投身救国救民的革命事业,为此她与家族包办婚姻一刀两断。

  1917年夏,面对家族婚约中男方的多次催婚,她回到家乡,“同意”结婚并“约法三章”:坐亮轿(轿子不遮花门帘)不坐花轿,以示平等;穿便装不穿花衣,以示革新;亲自在阿訇面前写“依扎布”(结婚祝词),以示平权。

  结婚当天,郭隆真留着短发,一身学生装,看热闹的村民倍感新奇。她落落大方面向乡亲们开始演讲:“乡亲们,我们中华古国目前是山河破裂,列强欺凌,大好河山正在被瓜分。国家要富强,必须大办教育,为振兴家乡教育事业,我决心再赴天津读书,不达目的,誓不罢休……”

  她把婚礼变成了宣传妇女解放、婚姻自主、救国图强的讲堂,一席话后转身离去,不想被婚姻束缚理想的郭隆真,终身未嫁。

  1944年,时任中共满洲省委书记的刘少奇,在谈到郭隆真抗婚一事时评价:“隆真同志掀开花轿门帘,把封建传统旧礼教一手抛开,没有极大的勇气和反抗精神是做不到的。”

  2、领导学生运动的爱国青年

  1913年,天津直隶第一女子师范到大名招生。因办学有功,经县政府举荐,郭隆真考入这所学校。全新的天地,给了郭隆真更大的思考和活动空间。

  第一次远离家乡,19岁的郭隆真对未来充满理想和希望。但是,去往天津的路上,郭隆真看到因军阀混战和自然灾害而外出逃荒的人们,心情非常沉重。她为乡亲们的命运焦心,为国家的前途担忧,不禁哼唱起秋瑾作的《勉女权歌》:吾辈爱自由,勉励自己一杯酒;男女平等天赋就,岂甘居牛后?愿奋然自拔,一洗从前羞耻垢,责任在肩头,恢复江山劳素手。

  在直隶第一女师,性格直爽、为人憨厚的郭隆真,与刘清扬、邓文淑(即邓颖超)、张若名等同学成为亲密学友。

  郭隆真在天津求学时的中国,内忧外患,已经难以安放下一张安静的课桌。

  孙中山正在发动二次革命,工人运动方兴未艾,罢工运动此起彼伏;陈独秀在北京通过《新青年》杂志继续提倡民主、科学,反对迷信复古,尖锐地揭露和抨击时政,号召人民起来斗争;周恩来在天津南开中学组织“敬业乐群会”,创办《敬业》会刊,号召爱国青年奋起救国,拯救民族危机。

  这些进步刊物和思想深深地吸引着郭隆真,如饥似渴学习知识的同时,她经常和邓文淑、刘清扬等探讨国家大事,为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而忧心。

  天津人民反对“二十一条”抵制日货的斗争,让年轻的郭隆真看到了民众的力量和斗争精神,也使她逐渐意识到,靠软弱乞求摆脱不了压迫,只有坚决地反抗、斗争,才能争得自身的自由和解放。她曾对妹妹郭淑文说:“如今国难当头,社会黑暗,我宁愿舍生取义,也不能甘当亡国奴!”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后,郭隆真在天津积极响应。她和邓文淑、张若名、刘清扬等同学分头联络发动天津各女校的学生,成立了有600多人参加的“天津女界爱国同志会”,选举刘清扬为会长,张若名为评议部长,郭隆真和邓文淑为演讲队长兼评议委员。

  以此为起点,郭隆真逐渐成长为北方妇女运动的先驱者。

  “天津女界爱国同志会”提出“爱国不分男女、救国不能后人”的口号,在大街闹市散发传单,进行演讲,举行示威游行,成为天津“五四”爱国运动中的一股强大力量。一时间,女师成为天津市妇女爱国运动的中心。

  在斗争中,郭隆真、邓文淑等人和周恩来经常在一起开会,发起组织“天津各界联合会”,领导爱国运动,也建立了革命友谊。每次游行,郭隆真总是活跃在前,奔走联络,组织能力极强,成为当时天津妇女运动和学生运动的主要领导人。

  在五四运动中,郭隆真曾三次被捕。一次次入狱,不仅没有使郭隆真畏惧退缩,反而使她的意志更加坚强,斗志更加旺盛,信仰更加坚定。

  1919年9月,第一次被捕出狱后,郭隆真意识到组织凝聚力对开展爱国运动的重要性,和周恩来等学生运动的领导人共同商议,“天津女界爱国同志会”和“天津学生联合会”应该更紧密地合作,共同行动,尽快成立一个更严密、更有力的核心团体。

  1919年9月16日,周恩来、郭隆真、刘清扬、邓文淑等人举行会议,确定了一个新团体的成立——觉悟社。会议明确了新团体的宗旨、任务、参加条件、组织形式,并决定出版《觉悟》杂志。

  觉悟社的成立,标志着天津青年运动进入新阶段,作为我国早期共产主义运动的启蒙组织之一,觉悟社在我国北方革命斗争中发挥了先锋作用,其成员后来绝大多数都成为共产党员和党的重要领导人。

  在国内外的学生运动中,作为觉悟社的主要创立者郭隆真,也逐渐开始了从一位爱国的热血青年、民主主义者,向无产阶级革命者、共产主义者的转变。

  3、追求真理的共产主义战士

  五四运动前后,许多爱国青年受十月革命影响,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失去信心,希望找到一条更加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

  1920年底,觉悟社考虑到郭隆真多次被捕,容易引起敌人注意,便安排她和周恩来、刘清扬、张若名等赴法学习。

  1922年6月,以赵世炎、周恩来、李维汉为领导的中国共产党旅欧支部在巴黎西郊布隆涅森林中诞生。在法期间,周恩来经常向郭隆真介绍国内外形势,探讨马克思主义,交流学习和斗争心得,希望她早日成为一名真正的无产阶级战士。

  1923年,经周恩来介绍,郭隆真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同年转为中国共产党正式党员。她也是我省的第一位女共产党员。

  遵照党组织安排,1925年5月郭隆真回到北京工作。当时,正值国共第一次合作,郭隆真公开身份是协助国民党北京特别市党部妇女部工作,同时担任西郊香山慈幼院党的地下领导工作。

  1927年春,北伐革命军攻占南京,北洋军阀政府向革命力量疯狂反扑。当年4月6日,郭隆真因在缦云女校掩护其他同志撤退而被捕。敌人在一无证据、二无口供的情况下,判处了郭隆真12年有期徒刑。幸运的是,张作霖不久被逐出关外,经过一再大赦和减刑,1928年郭隆真被释放。

  然而,出狱后的郭隆真却与党组织断了联络。因在上海偶遇邓颖超,才跟组织又接上了关系,郭隆真主动要求党组织给她分配任务。1928年,郭隆真被党中央派往东北开展工作。

  到东北后,郭隆真按照中共满洲省委安排,去哈尔滨中东铁路三十六棚总厂,以家庭妇女面貌配合地下党员开展工人运动。在中共满洲省委领导下,她和工人们组织了“失业工人复工团”和“失业工人后援会”两个团体,揭露国民党反动派阴谋,取得了反裁工斗争的胜利。

  1930年左右,鉴于青岛的党组织遭到严重破坏,党中央又安排郭隆真到青岛工作,担任中共山东省委委员、青岛市委常委兼宣传部长,重建党组织,恢复党的工作,开展工人运动。

  在青岛,她先后化名“张李氏”和“张马氏”,扮成工人到工厂上班做工,深入了解工人所思所想,用上海工人大罢工的事例来启发大家团结起来进行反帝爱国斗争。

  在郭隆真领导下,青岛不仅恢复和健全了党的组织,创办了《红旗报》《海光报》等刊物,还连续爆发了纺织女工、烟厂工人等罢工斗争,成为当时全国工人运动最活跃的城市之一。

  青岛革命形势的恢复和发展,使山东军阀韩复榘大惊失色,他大开杀戒,青岛顿时一片腥风血雨。

  1930年11月2日,郭隆真不幸在一个工人家中被捕。青岛警察局连续审问多天,却连郭隆真的真实身份都没弄清,只好将这个“无业游民”张马氏,当成是“煽动工潮的共党重要分子”送往济南交差。

  郭隆真被押解到济南后,韩复榘下令连夜审讯。郭隆真咬紧牙关、一言不发。敌人对她施以种种酷刑,皮开肉绽、鲜血淋漓。无计可施的敌人对她说:“只要你说出共产党的秘密,便可获得自由。”郭隆真只坚定地回复了八个字:“宁可牺牲,绝不屈节!”

  然而,在没有任何口供和证据的情况下,韩复榘仍下令处决“张马氏”等一批重要“共犯”。

  1931年4月5日凌晨,郭隆真、邓恩铭、刘谦初等22名同志,被从济南第一监狱押往纬八路刑场。郭隆真昂首挺胸,毫无畏惧。行刑前,刽子手问:“你还有什么要说的?”郭隆真高呼:“革命胜利万岁!无产阶级革命成功万岁!共产党万岁!”

  带着对党的事业的无限忠诚,对民族解放的执着追求,这位从燕赵大地走出去的共产主义战士,献出了她年仅37岁的生命。

  (图片均由省委党史研究室提供)

[责任编辑:张露露]

相关内容

京ICP备13026587号-3 京ICP证13024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391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219号

关于我们|本网动态|转载申请|联系我们|版权声明|法律顾问|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