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从台湾到院前
一、一个过场人物的因缘际会
2014年海沧区推出社会治理政策的美丽厦门战略规划,以群众共谋共建共管共评共享,打造”一核多元、协商共治”的基层治理模式。海沧街道按照以”核心在共同、基础在社区、关键在激发群众参与、凝聚群众共识、塑造群众精神,全面以政府与居民共建的形式推动21个村(居)的特色发展,推进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展开共同缔造各项任务。
2014年八月份,台大城乡发展基金会 受海沧区政府的邀请,进行两岸社区建设的经验交流,藉此将台湾“社区总体营造”(以下简称“社造”)概念带入海沧地区的“共同缔造”工作项目。我们工作团队首先由一组约八人的台大城乡所研究生进行四个式点的调研工作。前3个月我与工作同仁们尚参与其他三个试点的共同缔造,但是每每到访院前社经常会感叹这个村子好像已经很会做啦、挺厉害了、似乎已经摸熟“社区总体营造”!
最初被划为拆迁村的院前社并未纳入共同缔造的村庄改造之列,村民们是透过报纸、电视新闻看到同样隶属海沧区的新阳街道兴旺社区在共同缔造执行下呈现出的崭新样貌,于是种下了尝试的念头。这个期间青礁村村长颜鸣秋经常带着村民参与共同缔造观摩行程,当时院前社村民积极央求村长代为争取参与共同缔造。由于院前社已划设为拆迁村,因此争取过程中几经波折,最后区里终于回复“那就试试吧!”,于是才开启了院前社的共同缔造之序幕。
院前社的共同缔造之路,被台湾来访的专家学者脱口而出的惊叹是,你们的工作进度是搭着火箭啊!院前社的经验是一个很特殊的农村发展案例,这一帮带头参与共同缔造的伙伴大多是八零、九零后的年轻小伙子,藉由一块城市菜地打出了一条备受瞩目的共同缔造之路。而我正式长驻蹲点院前社是在当年的10月底,当时团队将四个共同缔造试点分属四位专业规划师。此時的院前社,已让我看见具有台湾社区营造中很重要的在地组织(济生缘合作社),同时组织有定期的开会制度、工作项目责任分属、甚至也发展了新兴的社区微型产业(城市菜地)等。因此,更加触动我悉心的投注更多的情感去关注这一群可贵的“人为”力量。
二、院前社与共同缔造
闽南社会中有句俗语“输人不输阵”,完全体现在颜村长及院前社村民的积极行动之中,或许更深一层的动力是他们急切想望留住祖先扎下的根吧!院前社在颜村长的带动下,白天入户发放宣传材料与征集意见,晚上动员小组长、中心护长、网格员、乡贤理事招开会议,并透过村里组织逐渐推动理解及认识共同缔造方案。
随这院前社的共同缔造公共环境整治工程展开,院前社一帮年轻人即同步发动在地组织,2014年5月由核心人物3至5名成员开始自发成立“院前济生缘合作社”(以下简称合作社),从规划组织名称、找地、投资等,同谋规划开垦25亩村中荒地并定义为“城市菜地”。当合作社成员埋首于村内的环境整治当下,并未有心思察觉原先他们将翻转一个拆迁村的命运。
三、小年青们的共同缔造之路
(一)集结儿时玩伴
院前社共同缔造初始能够号召社内的一批小年青们一起耕耘荒地的是一位外号叫“大吹”的领头羊,他是陈俊雄。“大吹”这个外号,只要你与他相处够久也会自然而然的兴起“大吹”的感叹。只要他一开口十句话里会夹杂着7句玩笑话,而7句玩笑话中又有5句是夸大其辞。“大吹”是一种大喇叭在迎神赛会里常见的乐器,换句话说陈俊雄所到之处的欢乐气氛堪比庙会活动了。
70后出生的陈俊雄,初中辍学后即投入社会打拼,各式各样的劳力活都干过,在缔造之前从事铝件装修业。亲朋好友的眼中他是一个成功的商人,但是他心中一直有个心愿希望有朝一日得以实现。
2014年初陈俊雄从青礁村颜鸣秋村长的口中得知“共同缔造”这样一个政策,心里便激起了涟漪、脑中思绪不断翻腾,心想着这是一个契机啊!他说在人生每一段的打拼过程中,有一句话经常伴着他:“机会是给予做好准备的人,我相信‘共同缔造’是现阶段一个重要的机会,此时我得把握这个契机!”于是,他便胆大地迈出这一步,也因此逐渐淡放下手边的个人事业。
首先,陈俊雄招集那些散布在各地的院前社伙伴们计划共组“合作社”。院前社自古有“厦门的菜篮子”之称,他突发奇想我们何不从“种菜”开始呢?院前社从昔至今皆以种植为业,村里多的是拥有丰富种植技能及经验的长辈,他们都是现成的专业技术指导员。就这样脑中的“开心农场”的念头发苗了。回忆起这一段开疆辟土的过程,这些核心伙伴们分布于社会各阶层、散居各方,他总是趁着晚上的时间往返岛内外,四处找伙伴商谈传达各方的想法并极力做好沟通的角色,“那一段日子很累,但是我很开心!”陈俊雄正做着一件自己很享受的事,即使再累也乐在其中。“院前济生缘”诞生了,而陈俊雄开始有了另外一个称呼---“陈社长”。
(二)城市菜地---小年青们寄予想象未来的梦田
合作社最早的15名社员中,陈俊雄是年纪比较大的了,大部份是80年后、甚至90年后出生的,在加入合作社之前有好几个人都是村民和父母眼中游手好闲的不良青年,晚上喝酒唱KTV、白天睡大头觉。如今,他们总喜欢在领导面前秀出自己手背上的刺青,笑称“我们现在是上班族了啊!”
“院前济生缘”的城市菜地在大伙的齐心努力下,因为福建日报、厦门日报等媒体的报导,再加上福建电视台的城市菜地一连5天的记录片节目,让这群小年青们初尝被肯定的滋味,进而加深合作社成员们的革命情感。这份向心力一旦被凝聚之后,能量及动力也越发起劲儿。
“城市菜地”开启了这批小年青的新生活运动,你可以想象这一帮小年青现在可是早上7点就出门干活的吗?说实在的,我第一次来到院前社时,怎么看这批小年青与菜地的搭配,就是有那么一点违和感,这是怎么办到的呢?陈俊雄强调,这些伙伴从最初谈话中的,“你”现在想做什么,转变为“我们”接下来要做些什么。答案是“认同感”,是因为有这么一块园地给予机会、给予想象、也给予希望,城市菜地是他们的一块梦田!
我尤其羡慕他们工作场所就在家旁边,每当他们骑着机车从我身旁呼啸而过时,我便会大声喊着这么近还骑车?!不论当初我是从市区搭831路公交车、或是现在从村里的住处朝菜地的方向走去,心里总是充满着快乐与期待。尤其当你认识这里的每一个人、跟着他们在菜地一起生活,看着每一个新的构想在这里一步步被实现,心中肯定会惊叹“城市菜地”是魔幻的!
(三) 院前济生缘合作社---务农乡村的新思路
合作社于2014年5月份成立,这个名字是合作社成员反复讨论后定下来的,寓意着“慈济、生态、缘分”。所谓“慈济”是因为城市菜地正处于青礁慈济祖宫的正对面,也希望合作社能像保生大帝一样慈济为怀;“生态”是指城市菜地的蔬菜都是无公害种植,讲最生态与健康;“缘分”是指合作社一帮人在一起是个缘分。
如今合作社的成员已由最初的15人扩展到30名成员,若以每个家庭有五名人口来计算,合作社组织便占村中总人口的五分之一,再涵盖家庭成员的亲属便网罗了村中半数人了。合作社理事长陈俊雄一再强调,合作社的成立最主要是让共同缔造推展时有一个制度化的组织来带动,城市菜地的经营是一个对村内的蔬菜种植方式做一个方法上的示范。村内的一般菜地平均每年每亩地有3万左右的收入,通过城市菜地模式,每年每亩地的收入可达到8万元。因此,组织化的推展共同缔造事务,同时藉由城市菜地的社区微产业发展来活络组织成员的动力,这成了一个院前社的共同缔造成功模式,也因为这样社内的硬件与软件同时并进增长,接着在“以奖待补”的机制下,院前社才有了更多的政府资源的挹注。
(四)一路艰辛,也堪称有了童话般的快乐结局
在共同缔造的因缘际会下与这帮小年青们度过许多难以言喻的酸甜苦辣,许多人经常回忆道,以前在村口下了公交车都得打电话回家叫家人骑摩托车来载,“因为路太黑太难走了,短短的5分钟的路程都会害怕!”更有村民坦白以前都不太爱跟朋友说家住在院前,也鲜少带朋友回家玩,“村里乱糟糟的啊,也没啥好看的啦……”。是啊!我自己也清晰记得,在那个正值雨季的时节第一次踏进院前社,现勘途中双脚深陷泥泞,好容易拔出脚来却扯断了凉鞋鞋带……。
时间来到2017年的初夏,如今多了7位台湾人吃住在院前了,其中有经营比萨店的一对台湾高雄夫妇、布丁奶酪DIY的台北县一家三口、经营台湾凤梨酥观光工厂的台中黄博士、兰花园植物DIY的前漳州台商会长等等,我们都吃住在院前,更以此为生计打拼的基地。诚如菠萝馆黄博士所言,他在大陆工作20多年、走过好多地方了,选择院前社落脚最重要的因素是因为“人”,这里的人对了他也就留下来了。院前社的故事还会继续,“我住在院前社!” 现在我们总这样大声的回应!
作者:李佩珍
[责任编辑:赵苗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