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评社看四川】绵阳站:北川县灾后重建 “一羌到底”
台湾中评通讯社社长俞雨霖与寨中居民跳羌族传统舞蹈。(中评社 戴祺修摄)
中国台湾网11月8日四川讯 10月23日至10月30日,台湾中评社俞雨霖社长率总编辑林淑玲等8人采访团,到四川开展“中评社四川走亲采访活动”。走亲团围绕古蜀文明、传统工艺、现代科技与艺术、城市建设、创新创业、川台交流等专题进行深入采访报道。
26日下午,走亲团在北川羌族自治县走访羌绣传人张桂熙工作室、羌族民俗博物馆、巴拿恰商业街、石椅羌寨等文化景点,深入感受北川县灾后恢复重建成就与大陆少数民族——羌族的生活风俗。
张桂熙“绣”出的同胞心两岸情
北川县采访的第一站是张桂熙技能大师工作室。除了羌绣传人的光环,这个腼腆妇女还有着不得不说的两岸情结。
张桂熙向中评社回忆道,2014年她接到了一个“超级任务”,为国台办主任张志军赴台慰问受“莫拉克”台风重创的高雄小林村村民赶制一份羌绣礼物。对慢工出细活的羌绣而言,这几乎是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张桂熙的团队做到了!
从创意构思到完成制作,历时整整7天,在36位绣娘轮班赶制下,完成了《两岸同心 守望相助》羌秀。更让人意想不到的是,36位绣娘中有30位竟是因汶川强震致残的绣娘。正是有着对“天灾无情”的共鸣,绣娘们用这幅饱含同胞深情厚谊的作品,表达出对台湾同胞血浓于水的亲情。张桂熙也希望有机会能到台湾进行文化交流,用作品鼓舞更多的两岸同胞。
就是这样一位羌秀非遗传承人,在天灾来临后,肩负起羌绣文化产业自救和文化传承的双重使命,创办起残疾人就业创业中心,并创立“梦无缺”中国残疾人事业品牌,带领北川羌族妇女,用羌绣的巧夺天工,走出了属于自己人生的崭新道路。
走亲团有幸见到了当年汶川地震幸存下来但不幸被截肢双腿的宋琴。当年17岁的她,也随着8年灾后恢复重建,在张桂熙指引下,用一针一线“绣”出了“梦无缺”。她说,很感谢台湾同胞对灾区的关怀,也愿意把这份真挚的两岸情感,用羌绣继续延续下去。
涅槃新北川 浓郁“羌”味儿
如今的新北川,用涅盘重生形容一点不为过。
抵达北川后,眼前的一幕幕令大家欣喜。整个县城规划细致,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民房错落有致,市集热闹,民众生活一片祥和充满朝气。新北川的变化是颠覆性的,一切都是新的,具体体现在五个方面:交通新格局、安居新面貌、产业新动力、环境新跨越、以及文化新思路。
北川县副县长唐丽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北川县的恢复重建工作按照“一羌到底”的思路,在新县城的街区、道路、学校、医院、办公楼、居民集中安置点的建筑和布局上都突出羌族文化元素,并建有“巴拿恰”羌族特色商品一条街、羌族民俗博物馆、羌绣产业园和羌族文化创意产业基地,设立羌年、古羌茶艺、口弦、羌族水墨漆艺4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所。
整个重建工作体现出“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民生优先、规范管理,注重产业发展,让群众既安居又乐业”等特点。
关于北川的故事还有很多,正如唐丽所言:“北川还在,并且充满希望”。
为更深入体验羌族文化,在唐丽陪同下,走亲团造访了“巴拿恰”羌族特色商品一条街。
“巴拿恰”在羌语中译为买卖之地,即商贸之地,是北川新县城十大标志性建筑之一,也是国家AAAAA旅游景区,是来新北川县城的游客必游区域。整条街道以羌族建筑风貌为特色,游客可以在商贸街中吃、喝、玩、购、住,商业街中分布有大量羌族特色小店,羌绣、水磨漆、奇石、山珍、药材等店铺一应俱全。走亲团时不时看见成群结队的学生你追我赶、嬉戏打闹,散发着一股青春活力;街角路旁,老人们正在闲聊漫步、悠然自得。这一老一少画面的对比,正是新北川重建后生活延续的写照。
羌民族生活风俗也是走亲团十分渴望了解的重点。在羌族传统部落石椅羌寨,大家受到当地羌民热情欢迎,当地民众为走亲团系上代表彩虹祝福的“羌红”,并邀请走亲团跳起了传统羌民族舞蹈,现场气氛十分热络。
羌寨长老母广元接受中评社采访时表示,聚落以石椅为名是因为寨中有一个天然形成的双人石椅,按男左女右习俗,年轻未婚男女坐上去有祈求良缘的作用,夫妻一起坐到石椅上则可以常保感情甜蜜并有祝福早生贵子的寓意。
当记者问到石椅羌寨过去是否曾经有接待过台湾民众进行游览,母广元说,羌人奉炎帝为起源,后续子孙多以夏为姓氏,刚好在一个月前台湾夏氏宗亲会一行约30人就有到寨中游览了解羌族文化,过去每年石椅羌寨都会接待五到十团不等的台湾民众,每年人数可以超过百人之多。
新闻背景
四川省是中评社“两岸走亲”系列报道走访的第3个省份(之前已走访山东省和浙江省)。此次活动为期8天(10月23日至10月30日),走亲团8名成员在台湾中评通讯社社长俞雨霖带队下将走访四川成都、德阳、绵阳等地,深入报道四川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人文风情及高科技产业园区和创新创业发展情况。(中国台湾网、四川省台办联合报道)
国台办主任张志军2014年到台湾高雄关心八八风灾小林村民,赠送羌绣《两岸同心守望相助》。(照片:张桂熙提供)
张桂熙当年带领领36位绣娘,其中30位是残疾人士,她们通过一针一线,来表达她们对台湾同胞的深情厚谊。(中评社 黄文杰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