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台湾网移动版

    中国台湾网移动版

草原上有新气象 两岸记者走访阿坝州牧民定居工程

2013-08-12 08:58:00
来源:中国台湾网
字号

生活在阿坝州的藏族人罗巴与维玛扎西。(中国台湾网 马迪 摄)

  中国台湾网8月11日阿坝消息 8月8日,2013海峡两岸记者“锦绣天府行——感受藏区新生活”联合采访活动在成都启动。随后的两天时间里,包括台湾中天电视台、《中国时报》、《旺报》、TVBS电视台、香港文汇报等在内的两岸三地媒体深入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了解藏区人民新生活。

  在热尔大草原上,两岸记者们亲眼见证了牧民定居工程为广大牧民带来的生活巨变。

  位于红原县色地乡的公路边上,藏族人罗巴开设的“快乐家园”民居旅馆生意兴隆。罗巴说,他以前是个牧民,每天的生活非常忙碌艰辛,妻子身体不好,孩子又到了读书的年龄,因此生活压力很大。2009年定居工程开始,他利用这个契机,卖掉一部分牦牛,修建起了自己的新房子,还搞起了家庭旅馆。罗巴去年收入了5、6万元,一天最多招待30个客人。现在他的生活轻松多了,也有时间去县城看望读书的儿子们。

  阿坝州藏区经济一度滞后,尤其是牧民群体的生产生活条件比较艰苦。未定居牧民6万多人,简陋分散定居者近15万人。为从根本上改善藏区牧民生产生活条件,阿坝州从2009年起用4年时间,完成投资74.12亿元(其中财政投资29.13亿元,牧民贷款6.43亿元,牧民自筹38.56亿元),在11个县、136个乡镇、527个行政村建设了608个定居点及配套项目,同时发放4.15万顶帐篷及篷内设施,惠及21万人,牧区生产生活条件实现历史性跨越。2012年,农牧民人均纯收入5770元、增长23.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168元、增长15%,增速高于同期经济增长速度。

  定居新村建设,使人居环境水平极大提升。罗巴的新居不但宽敞明亮、设施齐全、安全卫生、舒适保暖,周边配套设施也更加完善。四年来,阿坝州累计建设村民活动中心445个,还建设了卫生、文化、体育设施和广播电视设施。围绕定居点建设的水利、道路、能源等基础设施,更是让牧民过上现代生活的保证。

  牧民定居和帐篷新生活使牧区各县和半农半牧区的21万牧民告别“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产生活方式,实现了“一步跨千年”的大变迁、大跨越、大发展。牧民的生活习惯、精神面貌发生了较大的改变,思想观念也随之转变,市场意识和商品意识开始进入年轻一代藏人的头脑。

  维玛扎西今年19岁,是今年刚刚从高中毕业的一名学生。利用暑假时间,他跟自己的表兄表弟一起筹钱,在公路边搭起了买杂货的帐篷,也为游客提供骑马游玩的服务。

  2009年到2011年间,阿坝州先后为牧民发放了4,15万顶帐篷,以及篷内9件套,包括太阳能蓄电器、火炉、折叠床、背水袋、奶油分离器等。维玛扎西开的帐篷杂货店就是用的就是这一套设备,甚至还用上了卫星接收器和液晶电视机。他说利用太阳能,晚上住在帐篷里就可以看电视了。

  所谓的“牧民定居”并不是将牧民束缚在固定的居住地上。事实上,放牧人在牧场还是有临时的居所,很多人用的就是这种方便的“安居帐篷”。夏季游牧、冬季定居,这种“相对定居”最大的受惠者是老人、小孩,他们可以长期安居,享受医疗、教育等资源。

  2009年至2012年,通过为期四年的建设,阿坝州牧民定居行动计划和帐篷新生活行动实现了“家家有固定房,户户有新帐篷,村村有活动中心”的目标。

  维玛扎西说:“我们这里资源很丰富,利用这些资源我想自己学创业。开这个帐篷杂货店也是为了积累经验。”他用工整漂亮的汉字写下了自己的名字。他还说,如果可以的话,明年要争取开个“藏家乐”,把生意做得更大。(中国台湾网记者 马迪)

罗巴的“快乐家园”旅馆中,游客正在向往眺望。(中国台湾网 马迪 摄)

维玛扎西的帐篷中,太阳能板和卫星电视一应俱全。(中国台湾网 马迪 摄)

[责任编辑:段雯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