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美山西 道不尽文化风流
在九曲十八弯的黄河水的养育下,古老的黄土地孕育了山西博大精深的精神文化。在这片黄土地上,勤劳智慧的山西儿女用婉转的歌声抒发内心情感,用精湛的技艺表达对生活的热爱和态度。在此次新疆之行中,山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将一同亮相。民歌、剪纸、面艺……让你在眼花缭乱中,感受三晋之美。
A 山西民歌:劳动人民心声的流露
在每一站的山西品牌中华行中,除去仿古城墙的展区造型令人印象深刻外,山西民歌也同样作为山西的名片,让人回味无穷。
河曲民歌《想亲亲》、左权民歌《亲圪蛋下河洗衣裳》《桃花红杏花白》《打酸枣》以及吕梁民歌《闹五更》……现场,来自山西的民歌表演家们用婉转的声音,吟唱着三晋儿女的故事。伴随着LED大屏幕上秀丽的山西风光,美好的音乐便将众人拉回到那个美丽的黄河河畔。
山西有民歌的海洋之称,全省境内一百多个县份,几乎每县都有自己的民歌,它们风格迥异,情感真挚,缠绵悱恻,热情奔放,既有雄浑质朴的气势,又有忧深思远的意味。源远流长的山西民歌,是以民间智慧描绘镌刻出的一幅幅真实生动的历史画卷,是三晋先民心声的自然流露,是历代劳动人民用心血浇灌培育的一枝永不凋谢的奇葩。
相信大家都对电视剧《乔家大院》印象深刻吧,剧中情浓深厚的配曲便是由著名作曲家赵季平谱写的。太原幼师学校音乐专业王霞老师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为了获取灵感,赵季平曾三下山西采风,从晋南走到晋中,然后从晋中转到晋西北——黄河边上的河曲、保德、偏关。他不是蜻蜓点水,而是深度体验,不仅接触、搜集到了大量的乡间俚曲,还倾听到了原汁原味的山西民歌。在河曲乡村,看民间艺人演出,道具只有一支三弦、一把晋胡,一个老汉在独自吟唱。初时不以为意:如此简陋、单调,又能有多丰富的艺术表现力呢?但结果却出乎意料,一曲尚未结束,他已经被震撼得浑身颤抖,感动得潸然泪下……毫无疑问,是山西民歌内在的美学意蕴和民间艺人演唱演奏的那种忘我、投入,那种对生活热情、朴素而又悠远、怆然的挚爱,以及音乐旋律深入骨髓的艺术感染力深深打动了他。
源远流长的山西民歌,既是三晋先民心声的自然流露,又是历代劳动人民用心血浇灌培育的一枝奇葩,以民间智慧描绘镌刻出的一幅幅真实生动的历史画卷,也是一定社会文化、时代生活和风土人情在艺术领域的折射。
B 山西面食:表演过程和味道一样“美味”
谈起面食,我们毫不夸张地说,山西的面食和新疆的馕一样有名。山西面食有“一面百样吃”之誉,如刀拨面、刀削面、拉面、扯面、猫耳朵、柳叶面等等。因此山西素有“面食之乡”的美誉。山西面食做得好,做的过程也很有看头,像是在表演一般。
在品牌行每一站的现场,山西的面食表演总会引来众人围观。只见师傅们做拉面时把一大块面捏成一个粗条,扭成麻花,撑开,再扭在一起……就这样反复扭几次,在面板上不停地甩,变成了一根根又细又匀的细丝,仿佛万条连绵不断的细雨丝一般,面条在沸水里翻上滚下,好像千条游龙戏水。过一会儿,面条煮好了,捞出来,浇上鸡汁、西红柿酱等佐料,再滴上几滴山西的老陈醋。嘿!味道甭提有多美了。
此外,“飞刀削面”是家乡面食里的又一绝。削面师傅左手托着一块和好的半椭圆形的面团,右手拿着刀,站在离锅一米远的地方削面。一根根柳叶粗细的面就好像一条条活蹦乱跳的小鱼跃入锅内。削面师傅越削越快,削面好像下雨似的纷纷落进锅里,让人看得眼花缭乱,赞不绝口!“到山西旅游不尝面食,就等于没到山西。”山西面食文化传统,独树一帜,又博采众长,故海内外早有“世界面食在中国,中国面食在山西”的说法。东到娘子关,西到黄河边,南到风陵渡,北到雁门关,一般家庭妇女都能以面食为原料加工数种面食。许多山西汉子有时在客人面前也会显露一手面食绝活呢。
从外地来的朋友,一定要吃一碗热乎乎、香喷喷、具有山西特色的大碗面,保管你满头大汗,浑身通畅。
C 山西剪纸:剪刀尖上的瑰丽世界
一把剪刀,一张红纸,就能在民间巧匠的手中,变幻出多姿的瑰丽世界。无论是从前窗棱白纸上的那抹红色花瓶,还是现在娶媳嫁女的大红喜字。火红的剪纸,向来都寓意着吉祥与福气。如果您来新疆展区,就一定能见到来自山西的民间艺人现场表演剪纸艺术。运气好的话,说不定剪纸艺人还会送你精致的剪纸作品。
记者小的时候,最好奇的就是奶奶床头那厚厚的书本里,夹着的剪纸“花样儿”。每逢过节回老家,奶奶总会神奇地剪出花瓶、动物、福字等大红剪纸。然后再用她那双布满茧子的手,小心翼翼地贴到窗户上。所以说啊,在山西,最常见的剪纸艺术,就是窗花,它的大小根据窗格的形状来定。如晋北一带窗户格式有菱形、圆形、多角等样式,窗花也随窗而异,小的寸许,精致灵巧,稚趣横生;大者有四角、六角、八角呼应的“团花”,素雅大方。忻州一带,欢庆春节,或操办婚事都要贴“全窗花”,即剪出柿子、如意、牡丹、佛手、莲花、桂花、笙等,祝愿新媳妇善于女红,早生贵子,美满幸福。
山西民间剪纸艺人郭秀英介绍:山西的剪纸风格各具特色。总体来说,具有北方地区粗犷、雄壮、简练、纯朴的特点。但是,因地域环境、生活习俗、审美观念的不同,各地剪纸又有差异。如晋南、晋中、晋东南、晋西北、吕梁山区的剪纸,多为单色剪纸,风格质朴、粗犷。而流行于雁北地区的染色剪纸,则婉约典雅、富丽堂皇,尤以“广灵窗花”为代表。
具体来讲,“广灵窗花”以造型写实、刻制精巧,色彩艳丽而著称。它的原料是一种单一的雪白宣纸,工具是几把刀刃为斜形的大小不等的刻刀。程序是先用刀刻出剪纸成品,再点染着色。民间巧匠非常讲究刀工刻法和着色技艺,他们以简单的工具,采取阴刻为主,阳刻为辅的办法,在短短几分钟内就能龙飞凤舞地刻制出许多成品。
D 山西推光漆器:刻在盒子上的山西“讲究”
古朴雅致的外观、金碧辉煌的绘饰以及细腻滑润的手感……在展会上,山西著名的工艺品平遥推光漆器受到了广大民众的喜爱。它作为山西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承载着山西人民对美的传承与感悟。
这一宝贵物件,最原始的功用是载物。说到这里呢,记者不禁又想起了自己家的家当来。母亲手里有太姥姥传下来的一件嫁妆——漆器首饰盒,一直以来都是她贵重首饰的“保护神”。详细来讲,推光漆器是一种工艺性质的高级油漆器具,以手掌推出光泽而得名。山西著名工艺品平遥推光漆器手感细腻滑润,耐热防潮,经久耐用,为漆器中之精品。
据记载,平遥制作推光漆器始于唐代开元年间,具有悠久的历史。现有品种多为高档屏风、挂屏、电视柜、大小衣柜、角柜、酒柜、陈列柜、首饰匣等。底漆多以墨黑、霞红、杏黄、绿紫为主,上面绘以具有民族风格的图案,如古典小说、戏剧中的故事人物、古代神话、传说中的故事人物等等,或描金彩绘,或刀刻雕垫,或堆鼓镶嵌,线条流畅,色调和谐,富丽堂皇,非常讲究。
据漆器的生产人员介绍,平遥推光漆器的生产,分木胎、灰胎、漆工、画工和镶嵌等五道工序。木胎车间使用松木做出各种家具的木胎后,灰胎车间就用白麻缠裹木胎,抹上一层用猪血调成的砖灰泥,这叫做“披麻挂灰”。漆工车间的工序是非常细致和复杂的。在灰胎上每刷一道漆,都要先用水砂纸蘸水擦拭,擦拭毕,再用手反复推擦,直到手感光滑,再进行刷漆,多则刷七遍,少则刷六遍,其后的推擦就更细致了。先用粗水砂纸推,再用细水砂纸推,用棉布推,丝绢推,卷起一缕人发推,手蘸麻油推,手蘸豆油推,掌心反复推。凭眼力,凭心细,凭感觉,凭次数,推得漆面生辉,光洁照人。
近年来,推光漆器的生产、技术都有新的发展和提高。1977年,经国家有关部门鉴定,被定为“免验”产品。1978年被省命名为“信得过”产品。1978年评为全省优质产品。现在,平遥推光漆器远销世界二十八个国家和地区,成为国际市场的畅销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