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台儿庄运河古城串起两岸情结
2010-04-27 12:54:00
来源:人民网
字号
铸就民族不屈之魂
明朝万历年间,为摆脱黄河泛滥淤塞对京杭大运河的影响,朝廷下令对运河治 理改道,使运河从微山湖向东流经台儿庄,台儿庄由此兴起。明清两代是大运河漕运的黄金时期,台儿庄以其地处苏鲁交界的优势区位,成为南北文化交融的承接点和中转南北货物的集散地,逐渐形成商贸重镇,号称“水旱码头”。《峄县志》载,当时“一河渔火,十里歌声,商贾迤逦,夜不罢市”。随着历史变迁和社会进步,大运河风光不再,济宁以北河段多已荒废断航,台儿庄一带运河依然保持航运,古城的繁荣一直延续下来,直到那场惊天地泣鬼神的台儿庄战役。
1938年3月下旬,侵华日军为进攻战略要地徐州,派两个精锐师团3万多人分击合进台儿庄。坚守台儿庄的中国军队第二集团军将士,炸掉运河浮桥,破釜沉舟,背水一战,与日军展开异常惨烈的厮杀。双方在不足10平方平方公里的范围里,血战16天,中国军队歼敌1万余人,以3万人的代价赢得了台儿庄大捷。战后的台儿庄一片废墟,房无完房,墙无完墙,尸横遍野,日军的钢盔堵塞了运河的水流,手榴弹的木柄碎片积存了一寸多厚,运河水为之染红。
在现代战争史上,台儿庄战役是中国在正面抗日战场上取得的首次大捷,沉重打击了日本侵略者的凶焰,鼓舞了全国军民坚持抗战的斗志。亲历这场战役的美国著名战地摄影师罗伯特·卡帕在当年5月出版的美国《时代》杂志上撰文说:“历史上作为转折点的小城的名字有很多,滑铁卢、葛底斯堡、凡尔登……,今天又增加了一个新的名字——台儿庄。”这期的《时代》杂志封面,就是他拍摄的一名即将开赴台儿庄作战的中国士兵的照片。
为纪念台儿庄大捷,国民政府曾决定,“在台儿庄重建新城”。然而,这一愿望终未实现。
在开发商拆迁前果断叫停
2006年10月,就任枣庄市市长刚一个月的陈伟,到台儿庄调研。当地干部介绍,上海一家房地产商投资6亿元搞旧城改造,已签订协议,马上要拆迁。陈伟问起毁于战火的古城情况,当地干部却茫然不知。陈伟果断叫停:“我们在对历史还不充分了解的情况下,要对历史负责。如果古城有价值,就要进行保护,没有价值再开发不迟。”
听说市长不同意搞房地产,开发商急了:再过两个月,国家要实行新的拆迁规定,拆迁要多付近2亿元。他们扬言:如果延期拆迁,要撤资!当地干部也不乐意:这是台儿庄最大的旧城改造项目,机会难得,老百姓都盼着改善住房条件呢!有人提醒陈伟:这个项目是你来之前就定下的,即使不合适,责任也不在你,何苦一上任就得罪人?
然而,上任前就熟读枣庄历史的陈伟不松口:枣庄不缺乏国家级乃至世界级的文化资源,而是缺乏挖掘文化资源的眼光,我们要对历史负责!无奈,开发商负气而走。正盼着拆迁的群众也颇有怨言。
在别人看来,拥有中外双博士头衔的陈伟,太书生了,一点也不懂官场之道。事实上,陈伟的底气,来自他对政治气候的敏锐捕捉:2005年,胡锦涛总书记在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的讲话中,第一次肯定了国民党军队在正面战场的抗日精神,在台湾引起热烈反响;应胡锦涛总书记邀请,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和亲民党主席宋楚瑜相继访问大陆。“在两岸关系趋暖、交流加强的背景下,台儿庄是两岸交流不可多得的纽带,必须科学开发保护!”他说。
在蛛丝马迹中寻找历史
政治需要借助文化传播。昔日的台儿庄已在战火中夷为平地,如果难以挖掘出其运河古城的文化底蕴,仍不具备开发保护价值。
枣庄市政府请来几位专家学者。他们有的是历史学家,有的是古建筑专家,有的是运河文化学者。然而,面对一个建在废墟上的简陋小镇,和县志上的寥寥几笔,他们实在找不到感觉,一个个知难而退。
陈伟毫不气馁。他收集130多本史料和1279本明清小说,把台儿庄放在大运河的背景下了解。在北京的档案馆里,他们发现,明清时期,台儿庄运河工程浩大,仅皇帝所下的圣旨就达12道。
只要有空,陈伟就悄悄来到台儿庄微服私访。每个老宅基,每块青石板,都逃不过他的眼睛。他欣喜发现,战前台儿庄的建筑地基、路网框架、古城轮廓依然存在。台儿庄共有27位80岁以上的老人。他扮作游客,与老人交朋友,请他们回忆战前台儿庄的模样,再请人把这些回忆绘制成图。
陈伟还通过各种关系,到海外寻找有关台儿庄战役的历史资料。香港,台湾,日本,美国,都给他们带来不少惊喜。陈伟通过在日本留学时结识的朋友,找到一本《台儿庄事情》。这是台儿庄战役前20年的1918年,日本间谍机构——南满铁路公司派人在台儿庄蹲点半年精心记录的,内容涉及地理、气候、宗教信仰、民俗社会等方方面面,还有手绘的台儿庄地图。
据史料记载,台儿庄融南汇北,各地客商在此建有风格迥异的会馆。如今,这些会馆已荡然无存,台儿庄究竟有多少种风格的建筑,无法得到佐证。他们独辟蹊径,从一些蛛丝马迹中寻找:在当年中国军队进驻台儿庄的照片中,发现了徽派风格的建筑;在李宗仁视察战事的照片中,捕捉到了闽南风格的建筑;在关帝庙的旧址中,发现了晋派风格的建筑。有一次,陈伟观看二战荷兰籍战地记者伊万斯拍摄的反映台儿庄战役的纪录片《四万万人民》,片尾突然闪现出一个“观音兜”的建筑镜头。陈伟眼睛一亮:这不正是苦苦寻觅的广东客家建筑风格的符号吗?!一路寻来,台儿庄共发现了8种南北风格的建筑。
当一座颇具规模的古城旧貌图呈现在人们面前时,时间已过去了一年。
在一次座谈会上,一位著名专家直言反对:“重建的只能是新城,是假古董,充其量是影视城,不能称古城。”陈伟据理力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规定,因人类不可抗拒因素,包括自然灾害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毁坏的建筑,重建后可以申报世界保护遗产。二战时,波兰的古城华沙毁于德军炮火。1950年至1956年,波兰根据意大利画家的197幅画,重建了一平方公里的古城。1984年,这座古城被列入世界文化保护遗产。台儿庄也是毁于二战,是中华民族扬威不屈的象征,也是古运河文化的缩影、符号和标志,既有政治价值,也有文化价值。”最终,这位专家不仅心悦诚服,还欣然参与了部分规划的设计。
2008年4月8日,枣庄市政府对外宣布:重建台儿庄。至今,没有一个专家学者对此提出异议。
50万吨煤坐地生财
重建台儿庄,钱从哪里来?枣庄不花财政一分钱,而是祭出一记妙招:找了5家国有煤矿,让每家各出10万吨煤,换来4个亿,作为他们的股份,成立起开发公司。
开发公司用这笔钱,拆迁了1200亩,每平方米拆迁安置费1700元,比上海房地产商高出1100元。当时,台儿庄的新楼房价每平方米为900至1200元。一夜之间,台儿庄冒出一批百万富翁,私家车激增,老百姓乐不可支。
刚拆迁时,台儿庄的每亩地价仅30万元,拆迁完后就涨到每亩80万元,一期工程结束时已升至每亩120亩,今年5月开城时,又升至200万元,5家煤矿更是兴高采烈。
两岸交流的感情纽带
台儿庄的重建,引起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的高度重视。国台办主任王毅先后次听取枣庄市政府的汇报。有国台办的安排下,2008年11月,枣庄市政府代表团赴台访问,先后拜访了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亲民党主席宋楚瑜、新党主席郁慕明、国民党元老郝柏村、台湾大学校学孙振等要人。连战先生在会见时说:“胡锦涛先生在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的讲话有博大胸怀,台儿庄的重建可以看出共产党的博大胸怀。”宋楚瑜先生是主动求见的,他说:“台儿庄是中国军队打的,了解这段历史,台湾人应该知道台湾是中国的。”
国民党党史馆馆长邵明煌在接待代表团时,开始还误以为大陆是想把台儿庄之战宣传成共产党打的,颇有情绪。代表团解释:早在1992年,台儿庄政府就拿出半年的财政收入3000万元,修了一个大战纪念馆,为国民党树碑立传。1995年,纪念馆被中宣部等7部委确定为全国12个爱国教育基地之一,由中央财政拨款管理。邵明煌听后尽释前嫌,热情有加。后来,其子还参与了台儿庄的标志性建筑——中华民族复兴楼的设计。
经国台办批准,2009年12月,全国首个海峡两岸交流基地在台儿庄成立,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新民党主席宋楚瑜、新党主席郁慕明等发来贺信、贺电,台湾工党主席郑昭明出席揭牌仪式。郑昭明代表台湾工党及台湾600万劳动人民对成立大会表示热烈祝贺。他说,台儿庄海峡两岸交流基地提供了两岸民众交流、合作的平台,相信它一定能为促进祖国的统一做出突出贡献,希望大家发扬台儿庄大战爱国精神,凝聚两岸爱国力量,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海峡两岸交流基地的成立,在海内外引起热烈反响。枣庄市台办相继收到4000多个问询电话,其中不少是台儿庄大战的烈士后代,他们有的想来参观交流,有的表达了投资的愿望。
明朝万历年间,为摆脱黄河泛滥淤塞对京杭大运河的影响,朝廷下令对运河治 理改道,使运河从微山湖向东流经台儿庄,台儿庄由此兴起。明清两代是大运河漕运的黄金时期,台儿庄以其地处苏鲁交界的优势区位,成为南北文化交融的承接点和中转南北货物的集散地,逐渐形成商贸重镇,号称“水旱码头”。《峄县志》载,当时“一河渔火,十里歌声,商贾迤逦,夜不罢市”。随着历史变迁和社会进步,大运河风光不再,济宁以北河段多已荒废断航,台儿庄一带运河依然保持航运,古城的繁荣一直延续下来,直到那场惊天地泣鬼神的台儿庄战役。
1938年3月下旬,侵华日军为进攻战略要地徐州,派两个精锐师团3万多人分击合进台儿庄。坚守台儿庄的中国军队第二集团军将士,炸掉运河浮桥,破釜沉舟,背水一战,与日军展开异常惨烈的厮杀。双方在不足10平方平方公里的范围里,血战16天,中国军队歼敌1万余人,以3万人的代价赢得了台儿庄大捷。战后的台儿庄一片废墟,房无完房,墙无完墙,尸横遍野,日军的钢盔堵塞了运河的水流,手榴弹的木柄碎片积存了一寸多厚,运河水为之染红。
在现代战争史上,台儿庄战役是中国在正面抗日战场上取得的首次大捷,沉重打击了日本侵略者的凶焰,鼓舞了全国军民坚持抗战的斗志。亲历这场战役的美国著名战地摄影师罗伯特·卡帕在当年5月出版的美国《时代》杂志上撰文说:“历史上作为转折点的小城的名字有很多,滑铁卢、葛底斯堡、凡尔登……,今天又增加了一个新的名字——台儿庄。”这期的《时代》杂志封面,就是他拍摄的一名即将开赴台儿庄作战的中国士兵的照片。
为纪念台儿庄大捷,国民政府曾决定,“在台儿庄重建新城”。然而,这一愿望终未实现。
在开发商拆迁前果断叫停
2006年10月,就任枣庄市市长刚一个月的陈伟,到台儿庄调研。当地干部介绍,上海一家房地产商投资6亿元搞旧城改造,已签订协议,马上要拆迁。陈伟问起毁于战火的古城情况,当地干部却茫然不知。陈伟果断叫停:“我们在对历史还不充分了解的情况下,要对历史负责。如果古城有价值,就要进行保护,没有价值再开发不迟。”
听说市长不同意搞房地产,开发商急了:再过两个月,国家要实行新的拆迁规定,拆迁要多付近2亿元。他们扬言:如果延期拆迁,要撤资!当地干部也不乐意:这是台儿庄最大的旧城改造项目,机会难得,老百姓都盼着改善住房条件呢!有人提醒陈伟:这个项目是你来之前就定下的,即使不合适,责任也不在你,何苦一上任就得罪人?
然而,上任前就熟读枣庄历史的陈伟不松口:枣庄不缺乏国家级乃至世界级的文化资源,而是缺乏挖掘文化资源的眼光,我们要对历史负责!无奈,开发商负气而走。正盼着拆迁的群众也颇有怨言。
在别人看来,拥有中外双博士头衔的陈伟,太书生了,一点也不懂官场之道。事实上,陈伟的底气,来自他对政治气候的敏锐捕捉:2005年,胡锦涛总书记在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的讲话中,第一次肯定了国民党军队在正面战场的抗日精神,在台湾引起热烈反响;应胡锦涛总书记邀请,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和亲民党主席宋楚瑜相继访问大陆。“在两岸关系趋暖、交流加强的背景下,台儿庄是两岸交流不可多得的纽带,必须科学开发保护!”他说。
在蛛丝马迹中寻找历史
政治需要借助文化传播。昔日的台儿庄已在战火中夷为平地,如果难以挖掘出其运河古城的文化底蕴,仍不具备开发保护价值。
枣庄市政府请来几位专家学者。他们有的是历史学家,有的是古建筑专家,有的是运河文化学者。然而,面对一个建在废墟上的简陋小镇,和县志上的寥寥几笔,他们实在找不到感觉,一个个知难而退。
陈伟毫不气馁。他收集130多本史料和1279本明清小说,把台儿庄放在大运河的背景下了解。在北京的档案馆里,他们发现,明清时期,台儿庄运河工程浩大,仅皇帝所下的圣旨就达12道。
只要有空,陈伟就悄悄来到台儿庄微服私访。每个老宅基,每块青石板,都逃不过他的眼睛。他欣喜发现,战前台儿庄的建筑地基、路网框架、古城轮廓依然存在。台儿庄共有27位80岁以上的老人。他扮作游客,与老人交朋友,请他们回忆战前台儿庄的模样,再请人把这些回忆绘制成图。
陈伟还通过各种关系,到海外寻找有关台儿庄战役的历史资料。香港,台湾,日本,美国,都给他们带来不少惊喜。陈伟通过在日本留学时结识的朋友,找到一本《台儿庄事情》。这是台儿庄战役前20年的1918年,日本间谍机构——南满铁路公司派人在台儿庄蹲点半年精心记录的,内容涉及地理、气候、宗教信仰、民俗社会等方方面面,还有手绘的台儿庄地图。
据史料记载,台儿庄融南汇北,各地客商在此建有风格迥异的会馆。如今,这些会馆已荡然无存,台儿庄究竟有多少种风格的建筑,无法得到佐证。他们独辟蹊径,从一些蛛丝马迹中寻找:在当年中国军队进驻台儿庄的照片中,发现了徽派风格的建筑;在李宗仁视察战事的照片中,捕捉到了闽南风格的建筑;在关帝庙的旧址中,发现了晋派风格的建筑。有一次,陈伟观看二战荷兰籍战地记者伊万斯拍摄的反映台儿庄战役的纪录片《四万万人民》,片尾突然闪现出一个“观音兜”的建筑镜头。陈伟眼睛一亮:这不正是苦苦寻觅的广东客家建筑风格的符号吗?!一路寻来,台儿庄共发现了8种南北风格的建筑。
当一座颇具规模的古城旧貌图呈现在人们面前时,时间已过去了一年。
在一次座谈会上,一位著名专家直言反对:“重建的只能是新城,是假古董,充其量是影视城,不能称古城。”陈伟据理力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规定,因人类不可抗拒因素,包括自然灾害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毁坏的建筑,重建后可以申报世界保护遗产。二战时,波兰的古城华沙毁于德军炮火。1950年至1956年,波兰根据意大利画家的197幅画,重建了一平方公里的古城。1984年,这座古城被列入世界文化保护遗产。台儿庄也是毁于二战,是中华民族扬威不屈的象征,也是古运河文化的缩影、符号和标志,既有政治价值,也有文化价值。”最终,这位专家不仅心悦诚服,还欣然参与了部分规划的设计。
2008年4月8日,枣庄市政府对外宣布:重建台儿庄。至今,没有一个专家学者对此提出异议。
50万吨煤坐地生财
重建台儿庄,钱从哪里来?枣庄不花财政一分钱,而是祭出一记妙招:找了5家国有煤矿,让每家各出10万吨煤,换来4个亿,作为他们的股份,成立起开发公司。
开发公司用这笔钱,拆迁了1200亩,每平方米拆迁安置费1700元,比上海房地产商高出1100元。当时,台儿庄的新楼房价每平方米为900至1200元。一夜之间,台儿庄冒出一批百万富翁,私家车激增,老百姓乐不可支。
刚拆迁时,台儿庄的每亩地价仅30万元,拆迁完后就涨到每亩80万元,一期工程结束时已升至每亩120亩,今年5月开城时,又升至200万元,5家煤矿更是兴高采烈。
两岸交流的感情纽带
台儿庄的重建,引起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的高度重视。国台办主任王毅先后次听取枣庄市政府的汇报。有国台办的安排下,2008年11月,枣庄市政府代表团赴台访问,先后拜访了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亲民党主席宋楚瑜、新党主席郁慕明、国民党元老郝柏村、台湾大学校学孙振等要人。连战先生在会见时说:“胡锦涛先生在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的讲话有博大胸怀,台儿庄的重建可以看出共产党的博大胸怀。”宋楚瑜先生是主动求见的,他说:“台儿庄是中国军队打的,了解这段历史,台湾人应该知道台湾是中国的。”
国民党党史馆馆长邵明煌在接待代表团时,开始还误以为大陆是想把台儿庄之战宣传成共产党打的,颇有情绪。代表团解释:早在1992年,台儿庄政府就拿出半年的财政收入3000万元,修了一个大战纪念馆,为国民党树碑立传。1995年,纪念馆被中宣部等7部委确定为全国12个爱国教育基地之一,由中央财政拨款管理。邵明煌听后尽释前嫌,热情有加。后来,其子还参与了台儿庄的标志性建筑——中华民族复兴楼的设计。
经国台办批准,2009年12月,全国首个海峡两岸交流基地在台儿庄成立,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新民党主席宋楚瑜、新党主席郁慕明等发来贺信、贺电,台湾工党主席郑昭明出席揭牌仪式。郑昭明代表台湾工党及台湾600万劳动人民对成立大会表示热烈祝贺。他说,台儿庄海峡两岸交流基地提供了两岸民众交流、合作的平台,相信它一定能为促进祖国的统一做出突出贡献,希望大家发扬台儿庄大战爱国精神,凝聚两岸爱国力量,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海峡两岸交流基地的成立,在海内外引起热烈反响。枣庄市台办相继收到4000多个问询电话,其中不少是台儿庄大战的烈士后代,他们有的想来参观交流,有的表达了投资的愿望。
[责任编辑:宿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