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6日上午,抚顺新宾满族自治县高二、六班教室里,不时出现一幕幕感人肺腑的激动场面:乡情、友情,两岸同胞血浓于水的骨肉亲情,溢满教室的每一个角落。新宾籍台胞曹淑珍女士,向即将迈入大学校门的家乡贫困学生捐赠活动,正在进行。当县高中党委王书记,将山区10名贫困学生一一介绍给曹女士后,老人家将早已准备好的每名学生 2,000元现金,分别交到孩子们手中。对于孩子们来说,这无疑是雪中送炭。此时,他(她)们觉得手上、肩上、心里都沉甸甸的。他(她)们每人都向曹女士说了一句话。有的表达感激之情,有的问候、有的祝老人家健康长寿,有的表达奋发学习、立志报国之志。家住平顶山镇,即将走向辽宁大学学习的王帅,父母均是农民,其姐和妹妹已相继辍学。此时的她,情不自禁扑到曹女士怀中,泪水如断了线的珠子…..曹女士拍了拍她的肩膀,勉励她好好学习,将来报效国家。
在满乡,曹淑珍的名字人们已经非常熟悉了。每年学生开学的季节,她都要赶回来。年年岁岁、岁岁年年。然而今年,家乡的人,从她那花白的头发和又多了几道皱纹的脸上,感到她苍老了许多。而始终未变的是她那片“爱”心,犹如苏子河水和那株古老的榆树一样,清澈透明、坚韧挺拔……
现年79岁的曹淑珍,抚顺新宾榆树乡红石村人,十几岁时便离开了家乡。她,中等的个儿、身体瘦弱,一副慈祥的面孔。半个多世纪以来,家乡的山水草木、乡音乡貌,无时不在她的脑中萦绕。两岸解冻前,她曾巧装日本妇女返乡。后来,曾携带侄儿、外女返乡寻根祭祖并与家乡学生们对话、交流。返乡探亲初期,曹女士看到村小学校舍门窗损坏、四面透风,心中很不安。当即捐赠17,000元(加上村里集资),将红石小学翻建一新。以后又先后为该小学捐资购买教学用具、体育器材和大量的图书。由此,红石小学被评为“美丽的校园”和“标准化学校”。1995年,又捐资50,000元,为榆树中学增建校舍,极大的改善了学生们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当她看到县高中虽然没有一流的教学设备,却每年都有学生考入清华、北大时,又拿出55000元为县高中购买了现代化教学设备。
1994年暑期,正在病中的曹女士,心里惦念着6年前入学的孩子们该考高中了。于是,她怀揣着药、支撑着病体,再次回到红石村。此时,呈现在她眼前的是:学校已经放假,老师们都在忙着铲自家的自留地。然而,升中学考试却已经临近。曹女士心急如焚。为了提高生学率,她决定把散落在家里的孩子们都集中起来复习。当即,她找到学校领导,得到了支持。于是,这位七旬的老人,挨门挨护去找孩子,并出资聘请教师,给孩子们集中辅导。不仅如此,老人家还决定亲自办伙,保证孩子们考前有个好体魄。她在学校支起了一口大锅,请人杀鸡宰羊,自己则垮着筐,冒着酷暑去集市采购青菜。半个月后,她又出钱包车把孩子们送到乡里参加考试。当榆树乡这些孩子们全部被乡中学录取,而且成绩也好于其他小学时,老人家笑得合不拢嘴。
家乡遭遇洪水的那一年,她出资30,000元,为乡里修复公路。1993年,曹女士一次捐资370,000元,(加上地方政府出资),在榆树乡西河套上建起了一座六孔七墩水泥大桥。1994年7月,大桥竣工通车剪彩时,邻近四个村的3000多乡亲奔走相告:初春和深秋,他们再也不必去趟那刺骨的冰水,汛期也不必再担心了。
近年来,随着年岁已高,曹女士思考并提出了设立助学基金会。在县有关部门帮助下,由曹淑珍女士出资的新宾满族自治县(高中)和(初中)两个助学基金会,相继于去年和今夏成立,资金共400,000元,均已于建助学基金会当日到位。
在台湾,曹淑珍女士收入微薄,靠做高级护理赚些钱,可她自己却省吃俭用。截止目前,老人家为家乡助学、建桥、修路以及其他公益事业捐款,累计已达170多万元。这些钱,对于一些“大款”或是某些企业来说,很可能微不足道。然而,对于收入不多的一位古稀老人来讲,已是竭尽全力、倾囊而助了。1997年8月29日,辽宁电视台与台湾电视界合拍的《缤纷节奏》节目颁将晚会上,辽宁著名演员辛微演播的诗朗诵《又见乡榆》,深切地描绘了辽宁新宾籍台胞曹淑珍眷恋故土,不顾年事已高辛苦赚钱而自己却节俭度日,为家乡修路建桥、捐资助学的感人事迹。当主持人采访曹女士:“您在台湾做护士,工作很辛苦,收入又不多,您这样做为啥?”老人家微笑着说:“我只是做了一些应该做的事。我心甘情愿对我的母亲给予反哺。我希望全社会都来为那些贫困山区的孩子们,做些事。”寥寥数语,充分展示了老人家甘愿为家乡建设和培养人才出力,愿家乡更加繁荣富强的满腔游子之情。
曹女士在台湾没有儿女。她把一颗爱心化做清泉,荡漾在家乡的山水草木之间,滋润着家乡孩子们的心田。在她73岁生日之时,家乡人送她一首七律:
敢将功过问青天,背井离乡若干年。
去乡常怀酬国志,离家久念故乡园。
兴修校舍育桃李,受助学子无愁颜。
建桥惠泽润扈内,口碑县史帛竹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