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戏剧观念 提高艺术质量 扩大文化影响 在不断打磨中再塑本土舞台艺术精品
辽宁舞台艺术始终精品不断,如歌剧《苍原》、话剧《父亲》、芭蕾舞剧《八女投江》等曾为辽宁赢得诸多荣誉,关注主旋律的创作、厚重大气的舞台呈现及传统的剧场演出形式等成为辽宁戏剧的标志性特点。但如何创新戏剧观念、如何提高艺术质量、如何扩大文化影响等,也一直是辽宁戏剧人多年来的探索方向。辽宁的舞台艺术要发出辽宁声音,从而彰显辽宁力量。
如何创新戏剧观念?以现实主义创作方法深刻反映现实生活是辽宁戏剧创作的路径,也是辽宁戏剧创排演出无数艺术精品的原因所在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创作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优秀舞台艺术作品是艺术工作者的最高追求。多年来,辽宁舞台艺术追求创新戏剧观念的脚步一直没有停歇,这种追求既表现在技术层面上,又反映在戏剧的精神内涵之中。
创办于1989年的辽宁省艺术节,已经成为推出优秀舞台艺术作品最为重要的平台,不断为辽宁赢得艺术荣耀和文化声誉。经过3年的酝酿创作,2020年辽宁省第十一届艺术节如期举行,有31台参评和展演剧目登上了省第十一届艺术节的舞台。为进一步展示我省戏剧创作成果,打磨出更好的艺术精品,2020年年末,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和旅游厅共同主办了“2020年辽宁省优秀主题作品展演”活动,把在省第十一届艺术节上发现的优秀剧目选调到省里展演,其中有海城喇叭戏《杜鹃花开》、现代评剧《牵·纤手》、现代评剧《过大年》、音乐剧《最可爱的人》、话剧《与你同在》等,专家认为,这些剧目无论是从文本的故事讲述,还是从舞台的艺术呈现,都有新意,特别是一些剧目在挖掘辽宁地域文化资源上展现出新的面貌。
以现实主义创作方法深刻反映现实生活是辽宁戏剧创作的路径,也是辽宁戏剧在几十年间创排演出众多艺术精品的原因所在。《杜鹃花开》《牵·纤手》《过大年》《与你同在》4部剧都是现实主义题材的作品,关注当下、关注火热的现实生活。但这些我们身边的人物、身边的生活,以艺术化的形式搬上舞台,如何引起观众的共鸣,如何成为久演不衰的精品?以现代评剧《过大年》为例,这部剧是省第十一届艺术节上脱贫题材舞台剧的代表作之一,由黄伟英编剧、杨晓彦执导、孙明月主演,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主题,通过艺术形式展现辽北农村三户人家过年期间的家庭矛盾冲突和脱贫攻坚过程中各方的情感和责任,展示百姓对家乡和亲人深深的爱。《过大年》没有直接描述如何贫困与如何帮扶,也没有展现由穷变富的过程,而是揭示了现实中的问题和问题中人的觉悟觉醒,观众在观看演出时,会有自己的体悟,同时感受到喜剧的魅力。《过大年》不仅戏曲特色浓郁,唱段板式丰富,行当设置齐全,舞台风格写意,而且在情节安排、人物设计、语言处理上有轻喜剧的特点和风格,在刻画人物性格的基础上,特别观照年轻人的欣赏趣味。
在英模辈出的辽宁,英模题材戏剧作品层出不穷。题材取材于人们熟知的英模人物、先进人物事迹,如何从相同主题作品中脱颖而出?
海城喇叭戏《杜鹃花开》就是聚焦英模人物的作品,用地方特有的非遗剧种来表现主旋律题材。该剧以鞍山市立山区灵西社区党委书记、社区主任刘娟为原型,以刘娟从一名普通群众成长为优秀基层干部的历程为主线,选取了刘娟出资建创业一条街、照顾孤寡老人、救助患病儿童、开办养老院、开办社区便民服务“七个家”等事迹,塑造了一个新时代有血有肉的优秀党员干部形象。现代评剧《牵·纤手》是省委宣传部重点扶持精品。该剧讲述了“第一书记”回山村造福一方百姓的故事。话剧《与你同在》以金坑村驻村“第一书记”为主要人物,将正在发生的抗击疫情故事编入剧情。这些剧目不仅仅停留在好人好事主题上,而是用家乡话说家乡事,用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打动人,主创人员对人物的理解和关爱以及对所塑造人物深厚的人文情怀,创新了戏剧观念,拉近了与观众的心理距离。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杜鹃花开》充满浓浓的民俗风情。舞美设计运用了鲤鱼图案的剪纸元素,应用到舞台背景中。在剧情演出中还穿插穿着大红大绿戏服的演员表演高跷秧歌。整个舞台喜庆、热闹、火爆,表现出了海城喇叭戏的特点。
辽宁文化艺术研究院院长梁海燕认为,现实主义题材作品需要创新戏剧观念,既要弘扬正能量,又要将故事讲好,不仅强调其教化功能,而且不能忽视其审美的艺术追求。概念化和公式化的说教已然成为历史,只有那些对人具有深刻体察和关怀的作品,才具有感人至深的温度,才能给人以心灵慰藉和精神激励。
如何提高艺术质量?辽宁的剧作家始终抱着敬畏的心态,扎扎实实地打磨剧本
当下的戏剧创作,剧目题材雷同的多,面貌平庸的多,手法老旧的多,人物概念化的多,剧本有硬伤的多。那么如何提高舞台作品艺术质量?要有一个好的主创团队,编剧、导演、演员、舞美等都需要优中选优。著名编剧谢海威认为,首先,创作者要尊重艺术。仅从编剧而论,一剧之本当用心创作,要写好就要有生活、有积累、有热情,还要多观摩、多读书、多修改。要把笔下作品当成自己的孩子,好的作品不能是急就章。
在舞台艺术创作的链条上,剧本是剧目成败的根本保证,所谓“一剧之本”。辽宁的剧作家始终抱着敬畏的心态,扎扎实实地打磨剧本,辽宁戏剧创作成就的取得很大程度得益于高水平剧本创作提供的坚实基础。辽宁文化艺术研究院副院长毛琦说,从省第十一届艺术节剧目看,老剧作家厚积薄发,作品丰厚,仍然是辽宁舞台艺术创作的中坚力量,中青年编剧正在崛起。创作过程中,每一位剧作家都精益求精,反复推敲打磨剧本,大到结构的调整,小到情节的重置甚至一句唱词的揣摩,剧本数次修改已成常态。现代评剧《过大年》、音乐剧《最可爱的人》、话剧《无风地带》等都在不断修改中渐入佳境。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为创作现代评剧《过大年》,编剧黄伟英在创作时特意到农村体验生活,原汁原味地展现辽北乡村的生活风貌,带着情感进入剧本写作。剧中人田叶、康福、范大嫂、玉山爹等人物形象生动朴实,没有刻意雕琢,却有独到的角色定位,并在矛盾冲突中完善了形象,从主角到配角都站得住、立得稳。编剧对他们倾注了人文情怀。
话剧《无风地带》也是本届艺术节的上乘之作,由杨锦峰编剧。该剧把花云儿、夏子衿、常海阳3个年轻共产党员的革命信仰与勇气刻画得淋漓尽致。《无风地带》虽然是一部民族抗战题材的作品,但舞台呈现却自由、大气,既兼具历史与人文气息,又闪烁着迷人的人性光辉,可见剧本的不断打磨和锤炼。
而展现抗美援朝战争中感人故事的音乐剧《最可爱的人》,编剧张永华为创作这部剧,采访了健在的中国人民志愿军丹东籍战士,查阅了大量相关历史资料。几易其稿,注重地域文化与音乐剧主体要素的融合以及历史价值与现实意义的呼应。
只有剧本立住了,后面的二度创作才有根基。一个立不住的剧本,其他投入都是浪费。一个好剧本加上好的舞台二度创作,那就是一部精品。
采访中,一位老编剧对记者说,一定要让这些优秀戏剧提高艺术质量,在省级乃至全国的舞台上演出,锻炼培养人才队伍,要让这种对艺术的执着精神和情怀担当倾注在作品中,化为有血有肉的人物和故事感动所有的观众。
如何扩大文化影响?只有不断展演优秀作品,才能使其走向更广阔的舞台
历史文化土壤丰厚的辽宁,有无数值得深耕的艺术品牌。大连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杨锦峰说,艺术节的品牌效应,很大程度上依赖本土艺术品牌的支撑。日常培养与艺术节发现相结合,选择具有良好素养、优秀品质的艺术作品、艺术团体、艺术家,通过多重手段扶植、塑造、推介,使之成为本土艺术精品创作的标志性、代表性群落。
辽宁是戏剧大省,历史悠久,成绩斐然。为舞台艺术的发展与繁荣,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和旅游厅多次召开座谈会,请专家阐发意见,打磨剧目,使之成为精品。目前这些优秀剧目都在打磨修改中。沈阳市公共文化服务中心副主任、沈阳评剧院院长张巍告诉记者, 1月7日,有关领导、专家及主创团队召开座谈会,会上专家对《过大年》的编导、表演、舞美和音乐给予充分肯定,同时还对剧情细节提出了合理化建议,希望剧组精益求精,进一步打磨作品。而《牵·纤手》同其他几部戏一样也在修改中,正在进行两个方面针对性的调整,一是修改戏剧矛盾冲突,发挥扶贫用“智”扶“志”重要作用,从而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变为现实的过程;二是删繁就简把序幕删减,加快戏剧节奏。
省文化和旅游厅艺术发展处处长高立军说,为了扩大文化影响,这些修改后的剧目将参加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精品剧目展演,同时还要进校园、进乡村进行巡演。从而使戏剧真正的紧跟时代的步伐,贴近百姓的生活。
辽宁的舞台艺术发出辽宁声音,彰显辽宁力量。专家认为,这样对在艺术节平台上展演的优秀作品、团队和艺术家进行特别的推广,才能使他们走向更为广阔的舞台、赢得更多艺术荣誉。(记者 杨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