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关键词:
中国台湾网  >   地方  >   两岸情

蔡芳霖的乒乓梦:“草根”也有大明星

2016年04月08日 10:58:41  来源:东南网
字号:    

  他是台湾最早的一批乒乓球运动员,跨海来厦门经营乒乓球馆,并找到了事业发展的新路径

蔡芳霖(右)正在球馆教学。

  东南网4月8日讯(福建日报记者李烈 文/图)

  从学生球员到球馆馆主

  厦门市中山路4号,中山球馆,五楼。发球、抢攻、防守、反攻……每天放学后,总有一群少年在这里练习乒乓球,他们的每一点进步,在蔡芳霖眼中都是一份欣慰。蔡芳霖是台湾最早的一批乒乓球运动员,跨海来厦门经营乒乓球馆已经3年。在这里,他找到了自己乒乓球事业发展的新路径。

  上个世纪70年代,刚进入小学的蔡芳霖参加了学校的乒乓球培训课,由此开启了乒乓球生涯的第一步。“那时候,台湾的乒乓球才刚刚起步,也没有专业和业余之分,就是每天下课训练一两个小时,连教练也是业余爱好者。”蔡芳霖说,初中时,自己还因为乒乓球特长,被保送大学。大学期间,他每年代表所在大学,参加大学生联赛。渐渐地,乒乓球成了他人生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大学毕业后,蔡芳霖去了金门,并在那里开了自己的第一家乒乓球馆。“台湾的球馆大都采取会员制。一开始,还有不少会员,既有大人,也有小孩。可后来,人渐渐地少了,许多学球的孩子也都放弃了。”彷徨之际,蔡芳霖把目光投向了海峡对岸。

  “乒乓球在大陆非常流行,有许多业余爱好者,不少家长也会送孩子学球,我相信在那里可以继续自己的乒乓球事业。”于是,2013年,蔡芳霖来到厦门,开办起了乒乓球馆。

  留住生源的新点子

  刚到厦门时,蔡芳霖也像在金门一样,收学生、纳会员。不过,蔡芳霖很快发现,如果没有一个响亮的品牌,生源是无法保障的。“来球馆学球的孩子,或把学球当作一种业余兴趣,或抱着一种玩乐的心态,来得快,去得也快。”蔡芳霖担忧,如若生源不足,球馆将难以为继。

  究竟该如何留住会员?一次偶然的邂逅,让蔡芳霖想出了新点子。2010年,在厦门的一次乒乓球交流活动上,蔡芳霖看到了一个“不走寻常路”的乒乓少年。“他从未进过专业队,学习之余,一直由父亲带着训练,然后去各地打一些业余比赛,赚取奖金。”蔡芳霖说,福建的乒乓球业余爱好者,几乎都知道这位乒乓少年的名字,而一些稍有人气的业余比赛,但凡有这位乒乓少年参加的,定会吸引不少目光。

  “业余乒乓球,是否也可以产业化、商业化,甚至打造属于自己的明星?”这位乒乓少年,让蔡芳霖开始思考乒乓球事业发展的另一种可能性——打造一系列业余乒乓球积分赛。

  “只要是业余乒乓爱好者,参加这些积分赛,就会获得相应的积分。跟专业运动员一样,这些积分会形成一个排行榜,而有了排行榜,一些成绩优秀的球手,或者是一些有独特人格魅力的球手,都会受到重视,这样就会产生属于草根的业余乒乓球明星。”蔡芳霖解释说,就像网球或者NBA那样,有了明星,就能形成品牌效应,吸引更多业余爱好者加入,从而增加球馆的知名度。

  用网络推广梦想

  梦想是美好的,但如何让它变成现实?为了落实业余乒乓球积分赛的构想,蔡芳霖考察了市场。“目前,大陆有一亿多乒乓球爱好者,台湾也有不少乒乓球俱乐部,如果能联合起两岸的乒乓球业余爱好者,实现积分赛的构想并不困难。”蔡芳霖首先想到,运用网络推广自己的梦想。

  “眼下,互联网的成熟与便捷,不仅拉近了大陆球友与台湾球友的距离,也让两岸业余乒乓球赛的开展拥有了一个可交流、可沟通的平台。”蔡芳霖告诉记者,目前他已找到专业的团队制作网站,而他自己则奔走于福建各地,招募可以承办这一系列积分赛的分管者。他希望,以厦门为起点,将积分赛逐步推广到两岸,从而促进两岸业余乒乓球爱好者的交流。

  “再过两三个月,网站应该就建好了。到时候,将开始举办第一场赛事。”关于这场赛事,蔡芳霖也有过无数种设想,而最触动他内心的,是厦门与金门的互动。“我在厦门和金门都教了几年球,两地又离得近,如果在厦门和金门各打一场球,就可以在比赛之余,顺便组织参赛家庭来场厦金游,这应该是个不错的开始。”蔡芳霖笑眯眯地说道。

[责任编辑:李瑞艳]

相关内容

地方台办主任活动报道汇集

地方通讯员园地

联系我们

联系电话:010-83998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