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02年由台湾大学本科毕业后考入北大光华管理学院攻读硕士学位,我来大陆已进入第14个年头,2008年与北大的博士同学缔结的两岸婚姻距今也有7年了,常常有人问我是怎样克服来大陆后的各种生活、心理方面的难题。世纪之初刚来大陆时,的确遇到很多问题,比如生活习惯、气候环境等,但最难的还是心理上的适应。
我在北大新闻与传播学院读博士期间,参加了一位台湾师姐的博士论文答辩会,答辩老师指出其论文中不少语词没有转换为大陆的习惯用法。比如,information在台湾译为“资讯”,大陆的译法是“信息”。当时,同场观摩的一位台湾师妹,会后去问提出术语规范的答辩老师:“我不会简体输入法,只会用Word的繁简体互换,所以在论文的术语上也会有和今天答辩师姐相同的问题,我的论文应该怎么办呢?”
那位老师答曰:“如果你今天去美国留学,你是否也跟美国老师说‘老师,我只会用中文,我不会英文’?”若是台湾同学到美国留学,我想应该就不会提出上述疑问,也许还会为自己的英文不够好而羞愧吧。其实,问题的根源还是心态上的不适应。
一些来大陆念书的台湾同学并不主动与大陆同学深入交往,仍然选择继续跟其他台湾人一起在一个小圈子里活动。这样下去,你就很难真正融入大陆的生活并深入了解这里的文化。如果你今天去美国留学,你比较多地跟华人交往,或许是因为一时英语不够好的迫不得已,或许是因为生活差异太大。可即便这样,难道你就不想融入美国人的主流圈子吗?
刚到北大读硕士时,我申请和大陆同学一起住,平日我们宿舍晚上11点就会断电,断电时宿舍里哀号一片,但熄灯就寝后,睡前闲聊的“卧谈会”是我在北大很难忘的回忆,不仅借此结识了好友,更让我有机会深入了解来自五湖四海的同学各不相同的观念与见解。
作为一个到大陆的台湾人,从用词用语就能感受到你了解大陆的深浅,这一点不仅针对台湾同学,其实也适用于台商和台干——是否真正融入,测试一下会不会汉语拼音就知道。这些看似很小的细节,其实反映出你的用心程度、别人对你的观感,而这些细节又影响着你做事的成功几率。
台湾朋友到大陆求学,确实面临着不小的文化差异和艰难的适应过程,但我们要客观认知今日大陆——她已经是目前全球最重要的市场,所有欧美发达国家和地区都渴望着进入这个市场。或许待个两三年,最终还是回到台湾,这是常见情形。不过,总结我十多年来在大陆求学与生活的切身感受,我的发展思路可以用新“SOS”(原指求救信号)原则来概括——它分别指Skill、Open、Share在大陆尤其需要培养的能力——Skill(技能),在这个“技能为王”的时代,只有专业能力突出才可能更具竞争力;Open(开放),保持心态上的开放,抛弃过去的光环,从零开始,才能兼容并包;Share(分享),不管在哪儿,团队合作都极其重要,要学会分享,和周围人一起成长!有思路,有方向,相信我们台生就会有美好未来。
大陆或许还有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但全世界哪个地方不是这样呢?也正因为如此,我们台湾同胞有机会到大陆,正可以见证这里逐渐变得美好和幸福的过程。你完全可以选择看大陆需要改进的一面,但请不要忽略其发展的速度;可以放眼全球,但不要忽略世界最大的市场就在宝岛台湾的海峡对岸。既然有缘来到大陆,同为炎黄子孙的我们,何不一道让21世纪的中国更加美好和幸福呢?!(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助理教授 陈经超)
[责任编辑:段雯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