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日,当高高瘦瘦的台湾老兵高秉涵老人出现在以“慎终追远与民族内聚力”为主题的第三届海峡两岸清明文化论坛上时,全场爆发出热烈的掌声。1948年,只有13岁的他离开山东菏泽的家的那一刻,无论如何也想不到,只是啃石榴的功夫,他就再也看不到母亲了。从1991年开始,这位饱经沧桑的老人踏上了背起100多名台湾老兵骨灰的“回家”之路。老兵们说:“做了一辈子游子,死了不想再做游魂了……”
吃石榴的功夫,竟与妈妈永别
1948年9月,战乱中的山东菏泽,13岁的高秉涵眼中全是照耀在日光下的夺目红色,这是石榴丰收的季节。外婆摘下一个最大的裂了口的石榴,递给他,还唤着他的乳名:“春生,待会车上吃!”小春生的父亲已在战争中死去,为躲避战事,他被妈妈送去南下。
“当时我只以为自己是去南方读书的。”离开家时,他背着一个小包袱,捧着大石榴,高高兴兴地跟同学一起上了车。车开时,他只顾着啃那个大石榴,听见同学在耳边说:“你娘在跟你打招呼呢!”他赶紧探身想去跟妈妈挥手,可是,车一拐,妈妈就不见了……
“当时年小,不知泪别滋味……”高秉涵老人泪眼婆娑,那时的他根本想不到,这一别,便是一生。他从此再也不吃石榴,因这滋味太苦涩。
亲身经历,才能体会肝肠寸断
辗转南下,高秉涵历经艰险。至今不敢穿短裤的他曾被一锅热粥浇得双腿疤痕累累,在缺医少药中他曾被病魔击倒,甚至从尸体堆中爬出……无数次死里逃生,他只记住母亲要他必须活下去。
一路跟着大军逃至台湾的他,和无数背井离乡的人一起,开始他们的台湾生活。这个淳朴的小岛骤然迎来几百万带着伤痛的兵,可他们始终未曾想到,这一湾浅浅的海峡,最终会将他们与心中的“家”隔开长达近四十年,甚至,是生命的永远……
高秉涵还小,台湾的蹉跎岁月中,他遇到了恩师,介绍他读完中学、大学,1963年法律系毕业的他成为了金门驻军军事法庭的法官。
生活本可以过得很宁静,可远望着海峡的那一头,高秉涵的心始终不曾安宁。1964年,他签下一张死刑判决书,关上房门,他捧着脸哭泣了很久。多年来,哭得太多以致双眼凹陷的他在和记者说到这段时,忍不住热泪盈眶。
这名死刑犯是金门的一个兵,他本是厦门的一名渔民,在国民党溃败逃亡时,被稀里糊涂抓作壮丁,来到海峡这一头,这一过竟是十几年。天气好的时候,在金门的他甚至可以看见厦门家中那片村庄的屋顶与袅袅炊烟。仗着水性好,他抱着一个轮胎在夜里悄悄潜入大海,谁也没有想到,海沟的漩涡没有把他送回厦门的家,一个旋转,他竟又回到了金门的岸上。
审判中,高秉涵问这名逃兵:“你为什么要逃?”他回答:“我想妈妈!”这句话几乎击中了高秉涵心脏的最柔弱处:“我真想对他说,我比你还想!”按照军事法令,逃兵必须被判死刑,可是,颤抖着手签下死刑状的高秉涵却无法接受这残酷的判决。他边说边用手撑了一下额头:“娘,我也想你!你在哪里?”
“马致远的那句‘断肠人在天涯’,如果不是亲身经历,怎能体会这其中肝肠寸断的伤痛啊!”高秉涵默然了。
[责任编辑:李典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