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桃园,有一座赵家堡,而在漳浦也有一座赵家堡,二者不但形似,主人也都姓赵。原来,这两座赵家堡的祖先系一家,均为南宋末年皇族闽冲郡王赵若和(宋太祖赵匡胤之弟赵匡美的第十世孙),而桃园赵家堡就是2005年从漳浦原样“克隆”来的。
漳浦赵家堡地处漳浦湖西畲族乡的硕高山麓。从前,这里山谷盘绕,山道弯曲,地势险要,与世隔绝。宋末,元兵与退守广东崖山的宋兵激战,丞相陆秀夫背少帝昺投海,宋全军覆没。而闽冲郡王赵若和却是幸存者,他在侍臣黄材等护卫下,以16条船夺港而出,欲往福州再图复宋。但船队在浯屿海面遇飓风,剩下四艘船在浦西登陆,隐居于漳浦沿海。
明万历庚子年(公元1600年),赵若和第九世孙、进士赵范,“寻先王缔造故处,昔构犹存”,便在湖西硕高山上建楼筑堡,聚族而居,至1604年建成内城堡。嗣后,其子中书舍人赵义继承父业,又扩建外城,形成现在的规模。赵家堡外城周长1082米,占地137亩。城内有三层四合式楼堡——完璧楼、四组同式五进共150间府第、六座同式三进三开间堂屋,并有武庙、石坊、水池、园林区,以及宋、明两代著名书法家的刻石、碑记等。
赵家堡里有一座带有圆拱的平板石桥,桥上刻有“汴派桥”三字,申明此桥的立意源之于汴京汴梁桥。汴京有外城、内城和大内三重,赵家堡也设置了外城、内城和完璧楼(取完璧归赵之意)三重。这种对宋王朝故都的刻意模仿,在赵家堡内随处可见。1984年,著名文物专家单士元、郑孝燮、罗哲文考察赵家堡后题词:“赵家堡遗址丰富,建筑犹存,是一处不可多得之古城堡。遗迹其布局立意处处仍沿汴京之旧,我等至此重温宋史更觉有胜于文献之记载。”
清朝乾、嘉年间,赵若和的第14世孙赵若齐从漳浦渡台,先在三貂(今台北县贡寮乡)开垦,后至桃园大溪置田,后裔繁盛。2000年,来台基祖的第6世孙赵国栋等宗亲到漳浦寻根谒祖,看到祖先留下的赵家堡后叹为观止。于是,赵国栋决定在台湾也复制一座“赵家堡”。
2005年,台湾赵家堡终于落成,占地730平方米,共建有3层楼。三楼为赵氏宗祠,二楼为完璧楼,一楼为居安居。参照闽南赵家堡,楼内陈列有关赵宋皇朝等丰富史料。“完璧楼”及三个城门的匾额。“东方巨障”、“硕高居胜”、“丹鼎钟祥”等字迹都是从漳浦赵家堡拓印刻制的。次年,海峡两岸赵氏又联手续修编了《赵家堡族谱》,在闽台两地同时发行。族谱不但收录了台湾博物馆馆藏的宋朝十八位皇帝及皇后的彩像和相关文字数据,还收集了从闽南漳浦播衍台湾的赵氏族人世系源流,为台湾赵家堡后人寻根谒祖提供了丰富翔实的史料。
当年,单士元先生考察了赵家堡后曾撰文写道:“考之历史,历代王朝灭亡后,改朝换代,尚未见有所谓灭国王族聚族而居传之数百载者,赵家城实为罕见。”而如今,赵氏后人又在海峡对岸“克隆”了一座赵家堡,漳浦赵家堡为台湾赵家堡送去的“宗谊永绵”贺匾见证了这一段历史,而这在两岸宗族的交往史上也属罕见。
[责任编辑:朱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