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协会与海基会29日在重庆签署了两岸知识产权保护合作协议。两岸专家、业者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表示,这一协议为两岸间的商标抢注、专利仿冒、网络盗版等纠纷建立了良好的解决机制。它的实施将为两岸企业携手创新,共同开拓国际市场,从“两岸制造”走向“两岸创造”护航。
福建社科院研究院研究员单玉丽说,过去两岸经贸往来中由于相关法律法规未能有效衔接,两岸业者的“智慧利益”长期缺乏保障。一些台商担心技术外溢效应而怯于到大陆投资,或者不敢把核心技术拿到大陆。现在协议的签署将消除他们的担忧
长期研究台湾农业问题的单玉丽表示,大陆对台湾水果实行零关税后,不少台湾农民都对开拓大陆市场非常感兴趣。但令他们头疼的是,大陆某些地区存在以非原产于台湾的“品种水果”假冒台湾“地产水果”进行销售的现象。协议提出要强化水果及其他农产品虚伪产地标识的市场监管及查处措施,将有助于减少类似现象。
文化创意领域也存在着“真假李逵”问题。1987年创办于台湾淡水的“琉璃工房”是较早进入大陆市场的台湾文创企业,其大陆事业处总经理王秀绢告诉记者,文创企业一般规模较小,在遇到仿冒行为侵害时,常常因取证成本较高,以及两岸在相关的认证、审查方面缺少信息沟通渠道,而最终无奈地放弃维权。
[责任编辑:李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