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两岸企业家紫金山峰会 热切呼唤放大“交集”
2015两岸企业家紫金山峰会 发出热切呼唤放大“交集”,共推民族产业升级
面对同样的经济下行压力,肩负同样的转型升级使命,为期两天的2015两岸企业家紫金山峰会上,两岸人士广泛交流、畅所欲言,形成了一系列真知灼见。大家普遍认为,只有兄弟携手,寻求最大“交集”,打造升级版两岸经济合作模式,才能更好地打造真正的民族产业链。
两岸青年
同揣创新创业梦
峰会开幕式上,35岁的汪滔、37岁的林之晨,分别代表两岸“创客”发声。
深圳大疆创新科技公司,占据了全球小型无人机约50%的市场份额。汪滔说,两岸年轻人中不乏有潜力的“机神”,“我们真诚地借峰会发出邀请,希望更多的台湾青年翘楚加入到我们的赛事中来,共同寻找‘靠谱’的小伙伴。”
“网络最大的特点是利他、共享。互联网+给创客们搭建了很好的平台。”林之晨认为,互联网是“穷人”的原子弹,将引领“第三次工业革命”,而台湾作为国际化华语区的区域特点,让台湾的青年才俊更容易在知识密集、人才密集的互联网产业内释放能量、完成创业。“如今,在大陆的台湾人越来越多。谁能善用互联网+时代的台湾资源,谁就能抢占互联网+时代的制高点。”
今年7月,昆山台湾青年创业园揭牌,已有11个项目通过评审,其中7个由台湾青年设立,涉及网络、总部经济、咖啡文化、财务资讯等。昆山市副市长金铭说,设立青创园是要吸引更多台湾青年创业兴业,为全省全市创新创业热再加温。为此,上个月出台专门政策,对初创型企业给予资金扶持,还在两岸聘请11位创业导师,成立专家管理团队,给青年创业者指导帮助。
“青年创业创新合作不仅将为两岸合作注入新的动力,也将为两岸关系发展创造出新的空间。”上海社科院研究员盛九元说,目前大陆各地区和台湾不同青年创业机构所签署的合作协议框架有近90个,大陆设立的各类两岸青年创业园、科技园、孵化器等超过200个。
“5G”展示
科技合作未来
台湾新北市去年被评为全球智慧城市。在副市长陈伸贤看来,智慧城市就是通过技术手段,让市民生活更安全、便捷。“我们此行是想把这些经验带到大陆。也希望整合两岸企业强项,推广到全世界,让大家享受到‘中国制造’的智慧生活。”
与智慧城市、智慧生活息息相关的,就是5G通信技术了。“5G与通信”分论坛传出信息,2020年,移动通信将迈进“5G时代”。工信部通信标准研究所所长王志勤说,5G将全面渗透到物联网等领域,与工业设施、医疗器械、交通工具等深度融合、全面互联,有效满足工业、医疗、交通等垂直行业的信息化服务需要。
中国移动通信研究院首席科学家易芝玲介绍了5G研究最新进展。“我们做过一个基站天线‘隐形化’项目。以后大功率5G天线将会能以瓷砖、贴片的形式出现,更小型化、实用化。低延时高可靠的5G通信,将让很多具备科幻色彩的技术走进生活。”
台湾产业情报研究所资深总监陈子昂说,“大陆5G通信标准的制定与美国、欧盟、韩国、日本处在同一水平线上,属于上游;台湾的优势在于芯片、终端制造以及庞大的代工产业链,身处下游。这就使得两岸在5G时代有了产业互补的契合点。”
陈子昂同时还提醒,大陆正大力发展半导体、IC产业,目前有8座8.5代液晶面板工厂在建。但今年全球IC市场成长率为零,未来几年将以个位数增长,如果两岸都按各自计划大干快上,很可能产生新的产能过剩。应通过供应链整合、形成产业生态圈来化解。
互学互鉴
叫响服务业品牌
加强苏台产业合作,服务业是两岸人士共同关注的焦点之一。
台湾金融业优势明显,众多金融家把业务发展重点放到了大陆。台新金控董事长吴东亮说,台新在台湾是大数据行销的先行者,2011年整合分散各地的原始资料,运用于信用卡、个人消费等业务,提升了客户服务层次。最近,受支付宝、微信支付风靡大陆的影响,台新也在推动无卡提款,以手机取代金融卡。他说,对与大陆开展互联网金融领域的合作充满期待。
已经集聚了1200多家台资企业、吸引台资超过120亿美元的淮安,把文创产业作为台资转型的重要方向。市委书记姚晓东说,淮安有大运河文化、西游记文化、美食文化、名人文化、戏曲文化等独特资源,近年来通过“文化+”跨界发展,形成了淮安软件园、83文创园、浙大网新文化创意产业园等多个文创集聚区。台湾文创产业经过20多年发展已走向成熟。可以说,淮安是文创“富矿”,台湾是文创“宝岛”,期待深化两地合作、形成一批好的合作项目。目前,淮安台湾文化创意中心已在推进之中。
健康照护产业合作,是峰会议题之一。江苏省人民医院与台湾同行的交流由来已久。院长王虹说,近年来该院主动吸收台湾医疗机构的人性化管理理念、精细化管理模式,优化布局、流程与服务。比如,建立了明确的标识系统、预约诊疗、分段服务等,利用互联网+手段使服务效益最大化。尤其是医养结合方面,他们与台湾同行互学互借,去年和林口长庚医院签署了合作协议,将其全产业链服务理念植入与老年康复医院合建的养老项目、与栖霞山政府合建康复体系之中,开展全人服务、全程服务和全产业链服务,把公立大医院的品牌、人才、学科、技术等优势转化为更多的公益责任。
作者:邵生余 吴 琼 何 荣责任编辑:成雅
[责任编辑:李瑞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