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春节台湾游火爆 配额供不应求多团取消

2015年01月23日 16:38:00来源:南方日报

  台湾游自开通之时起,就受到大陆游客的追捧。文化同源、语言互通、交通便利等因素让赴台游客持续火热。记者近日从旅行社方面获悉,临近春节,习惯在春节长假出行的深圳人更是一早开始预订台湾行程,参团及自由行都报名众多。“但受限于入台配额,不少申请入台旅游者无法按计划出行。”深航国旅台湾部负责人吴小姐告诉记者,目前旅行社的团队配额已经排到3月5号,自由行也已经排至2月16日。“配额限制让旅行社陷入被动,很多包团由于配额限制办不下证件只能取消。”

  台湾游持续火爆

  “原本是计划春节去台湾,跟爸爸妈妈一起,他们年纪大了,去太远不方便。他们对台湾也有种特殊的情感。”在一家地产公司工作的张先生告诉记者,由于平时工作时间紧张,所以选择年底出去旅行。

  麦小姐去过台湾多次,她表示:“对台湾印象很好,干净。而且不像很多观光城市一样到处都是人,去旅游的时候基本上只能看到人。台湾还是保存着它本身的调调,即便是九份这样因为宫崎骏电影大红特红的景点,也能找到安静的时间点去感受一下。”

  因为喜欢电影和文学,王先生略有“台湾情结”。“去台湾购物意义就不大,毕竟深圳临近香港,去香港购物性价比更高。如果要便宜就去欧洲美国,那是购买名牌、奢侈品之类的好去处。”在王先生看来,去台湾就是去看侯孝贤、杨德昌、蔡明亮电影中的风土人情。去看赖声川、王伟忠戏剧舞台上的“宝岛一村”以及诸多文人墨客歌咏过的故乡。

  “台湾游开通到现在,事实上游客的目的还没有明显的分类。比如内地游客去香港已由早年的观光变成了现在的购物为主,去东南亚可能主流是休闲海岛之类的。去台湾的旅行可谓老少咸宜,无论团队游还是自由行都还是以观光为主。”华强北一家旅行社门店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配额吃紧多团取消

  在电话咨询旅行社时,张先生被告知目前办不了赴台的团,因为“暂时没有配额了”,现在报名也得等到3月过后才有可能出行。

  事实上,从去年开始,台湾旅游观光部门就根据自己的游客承受能力,给大陆制定了规定,以此限制内地每天进入台湾地区的游客人数。其中,全国入台证优质配额和普通配额的人数是每天3650人。这意味着全国所有的有赴台资质的旅行社都要从这些名额中“抢”配额。

  吴小姐告诉记者,按照目前递交入台申请的情况,团队行的配额已经排到了3月5日,“优质团配额和普通配额都是如此,如果现在还没有办台湾通行证的话最快也得到3月底才能去台湾了”。

  吴小姐解释,所谓优质配额,是指台湾旅游局为了保证旅行团质量,规定了团队入驻的酒店等吃住标准,还规定了司机行车的日行公里数。普通配额则没有这些规定。

  除了团队签,自由行签证配额为每天4000人,远远不能满足目前自由行的送签节奏。据台湾旅游观光部门统计,2014年陆客自由行每天平均实际入境人数约在3700人至3900人,2014年11月、12月平均实际入境人数都超过4000人,今年1月可能突破4000人。

  “自由行到今天下班的时候已经排到2月16日的配额了。”吴小姐告诉记者。“2015年1月10日排队还比较正常。过了11日,申请量成倍增长,这让旅行社有些措手不及。接下来情况更吃紧,除开周末不上班,除夕到初五这几天放假,移民署不上班没有配额,排队更多。”

  见此情形,多家旅行社对出团进行调整。吴小姐说:“我们取消了一些2月份的团。1月份的好几个包团的机票房间都定了但送资料来不及也取消了。”

  散团、自由行将成趋势

  与台湾相比,东南亚地区的城市和海岛是开发更早的旅游目的地。近年来深圳人去往东南亚度假过春节的数量也不断增多。

  因为台湾配额的限制,大多数未能成行的游客会选择第二方案去到东南亚各国。“毕竟去往那边方便也便宜。很多地方是落地签,随时都可以出发。”市民刘先生说。

  “国人对台湾的情结依然在,接下来赴台游应该会继续火爆,但未来我们也希望能够增多一点配额。”吴小姐表示。

  据1月21日台湾媒体的公开报道称,台湾观光旅馆公会理事长赖正镒表示,台湾地区要跻身观光四小龙有十大策略,其中陆客自由行每日配额应渐进增至1万人,也可考虑北京、上海、广州来台落地签。赖正镒说,台湾地区未来3年将增加42家观光旅馆、8322间客房。陆客自由行应开放配额上限,渐增至1万人,岛内观光旅馆接待能力没问题。

  这对于游客和旅行社来讲或许都是一个好消息。谈到未来游客的组成和赴台方式,吴小姐表示,未来包团游客应该会越来越少,零散组团和自由行可能会是主要趋势。

  “我们现在开始推半自助自由行服务,帮游客定酒店、机票和办入台证件。而之前,大多数时候我们会帮客人办理入台证件,机票和酒店则由游客自己办理。”她同时表示,从价格的角度来说,目前去台湾价格相对透明,性价比较高。

[责任编辑:段雯婷]

相关内容

京ICP备13026587号-3 京ICP证13024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391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219号

关于我们|本网动态|转载申请|联系我们|版权声明|法律顾问|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86-10-53610172